假设一些条件,问自己一些问题,你就能发现哪些东西对自己才是重要的。
比如说我就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假如我的生命只有30天,那么我想要什么和我会做什么?这时候我肯定不会担心要不要交作业的事,我想要的肯定不是重复坐在教室重复每一天。我想要每天都能经历不同的事情,去感受喜怒哀乐,去想想童年的快乐。这样想之后我就更自我的生活和体验,但是我到现在还是没找到满意的回答。
有时候在图书馆的书架下翻书,假想我随手拿起的这本书,是专门为我准备,这样想我就会认真的对待书里的每一行字。假想我在图书馆打开过的书,一旦被我看过之后,第二天就会消失,这样想之后我就会在放下这本书前想:这本书对我到底适不适合现在阅读?在放下它前,我是否获取和理解了书中重要信息?假想图书馆的书每天都在消失一部分,这样我就会在犹豫要不要去图书馆时做出决定。假想有一天我再也不能够进图书馆了,这样想我就会想在毕业前去足够熟悉每个阅览室和每个书架。
假想这是个魔法世界,科技就是魔法的一种,书籍是魔法的一种。而我们生活在“麻瓜”的世界,9¾站台是存在的,无数个暗门隐藏着。这样想我就会观察的更多,获得的也更多。
我每天都在写日记。假想未来世界的某个人要了解21世纪的人是怎样生活的,而我的日记是他那时唯一能获取的,这样想我的日记就是一个纪录片了。假想有一天我突然失踪,亲人和好友想从我的日记中去怀念我,侦探和警察会从我的日记中去线索。这样想我的日记就变成了一本推理小说,任何细微末节的记录都可能是另一件重大事件的引子。事实上生活就是这样,无数条因果链交织在一起。假想自己已年老,所有的记忆不可阻挡如光速般消逝,而我唯一拥有的是我的日记,那时看日记,就像是一种电影般快闪的镜头,是生命的浮光掠影。这样想我就会每天写日记,用真实的文字去记录自己。这时候写日记就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反思自己的一部分。这样想就会觉得,我写日记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看的。
假想自己有个孩子,我要教育他,让他成为一个正常的人,过着有意思的生活。这样想我就会自己先去学习,进行自我教育。因为只有把我自己教育好了,才能去教育孩子。如果不是这样,那我是创造了一个人的生命,却抹杀了一个人的心灵和活力。
假想自己是写专栏的,试着去表达自己和我认知的世界。这样想就会一直有写的召唤。
最近喜欢上了这句话:每只羚羊都希望狼相信,它的速度太快,狼是追不上的。这和假想有点像。这和拖延症也有点像,迟迟不写作业,不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不去做自己,我想,后果是很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