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读过邓老师写过一篇关于策略单元提问的文章,今年的国培送教下乡我们小学语文坊选定的主题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策略单元目标的制定。近段时间一直在研课磨课,学员门在一起切磋交流,共同提升,昨天听到一位平时教数学课的学员执教的四年级上册提问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她设计的自学指导中有三个问题:老屋是什么样的?老屋都帮助了谁?老屋最后倒了没有? 我当时一听,立即悄声对旁边坐着的教研室张景莉老师说,这个老师设计的不错,问题很集中,比起有些执教者一节课不停的零零碎碎的问答式好多了。张老师呵呵笑了:数学老师执教语文课就是条理清晰。以前曾听知名专家孙双金老师也说过: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确实,语文包含的范围比较宽泛,涉及面较广,他指的是语文内容上比较宽泛,但具体到一节课的设计依然要清清楚楚一条线。
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执教哪一篇课文都需要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文章主线。六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是永远的民族魂——鲁迅,第二篇文章《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所描写的他的一个梦境,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水乡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那么美丽、幽雅、有趣。以鲁迅先生的风格,他很少写这么富有诗意的优美文字,我讲课前读了两遍,读不懂,不知道该从哪里切入,认为它不符合鲁迅的风格。讲完了第一课时,还是没感觉,第二天就要讲第二课时了,总不能糊里糊涂讲吧!周二下午没课,坐下来反复读文章,查资料,书上记得满满的,终于找到了感觉,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其实“昏沉的夜”象征的就是鲁迅当时所处的黑暗社会现实,这个美好的梦境象征着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理清了这个思路,第二天上课底气就足了,先烫剩饭——重新回顾第一课时,再次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条理:作者开头从昏沉的夜切入,中间这美丽的梦境,结尾梦醒在昏沉的夜,让学生结合课后链接了解象征手法,简介鲁迅写作的时代背景,问:昏沉的夜象征什么?美丽的梦象征什么?然后再美美的反复朗读描写美好梦境的段落,已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因为这篇文章是鲁迅杂文集《野草》中的一篇,最后推荐课外阅读《野草》走近鲁迅。一节课就这么轻轻松松结束了。
当然,不同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执教,正如文似看山不喜平,讲课也是如此,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可以从中间重点段切入,也可以从结尾再往前一层一层掰开揉碎来讲,无论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教师的思路条理一定是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