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这本书,想写写感受时,竟然有点茫然无措,因为太想写好写全面,想要在育儿和自我成长上都有大的收获和改变,严苛导致了一天的拖延。
再次打开电脑,告诉自己,今天只写这本书和自己有关的。
先从自己说起,我总是对很多事情感兴趣,看似动力十足,可是后面都无法长期坚持,意志力没有很好的建立。推测儿时妈妈给与的共生关系很牢固,作为蛋的我,很幸福;只是后来破壳而出,作为小鸡仔,要在妈妈的陪伴下适应外界的生活环境时出了纰漏。
记得小时候妈妈生活的很委屈,经常抱怨爸爸窝囊。我的印象中,爸爸经常被骗、被欺负,父亲是我探索外界的窗口。看到这些后,我有些胆怯,原来外面的人这么可怕,于是很少和小朋友单独去玩。
妈妈说我内向,我对她的依赖其实也刚好满足了她对关系的需要。外面的世界越恐惧,孩子对家就越忠诚。
我读书的时候总是跑神。觉察到以后,发现了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对完美的期待,我要一字不漏的记住所有的文字,这种强迫行为,带来的就是一看书就困,实在是一种深深的挫败;第二个是我总会感觉有个需要召唤我,让我无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小时候爸妈经常吵架,隔两天就能嗅到战争的烟火味。无论是为什么吵架,妈妈总是最委屈的人,也是最需要我的人。
其实,专注力的不集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一段深度的亲密关系。这就像一个镇山石一样,有它,你不用担心外界什么妖魔鬼怪,只需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可以了。
写这些的时候,我一开始用到了母亲和父亲,这样可以和他们拉开一点距离,好像我在讲别人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给我带来了羞耻感。
后来又改了过来,这些羞耻感都是要面对的,否则它会成为自己不再成长的保护伞。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原生家庭。接下来再说说我的儿子。
书中非常强调三岁前母亲的陪伴,父亲更多的起到一个支持的作用。这个我倒不太同意,两元关系,不一定是妈妈和孩子,也有可能是爸爸和孩子。
三岁前,儿子没有明显的与我和他爸爸谁更亲。但是经常和一个人亲近时,就会排斥另一个人。有时候,他就只和爸爸一起玩,干什么都不让我跟他们一起。这应该就是他还在两元关系里。这让我想到,有些小孩或者成年人都是如此,我们两个关系好,就不能容许第三个人进入。
儿子三岁,现在这种情况好很多,大部分时间他会更期望我们三个人一起游戏。当然俄狄浦斯时期,不会让关系总是这么和谐。他在游戏中,经常会展示对爸爸的攻击性:我要把爸爸这只怪兽打败或杀死。游戏和生活分不清的时候,不知轻重的攻击也会惹怒爸爸。有时候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关系,让我很担心他爸会一巴掌呼死他。
不过这确实是小男人应该经历的,老母亲只能强忍住。
后来发现他也会应对了,他爸发完脾气后,过一会他会说:爸爸我现在不生气了,我也不想让你生气,你生气的时候我很害怕。老公的脾气就是来的快也去的快,再加上儿子的这一番话,立刻柔软下来。
三元关系很重要,可以培养孩子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当然家里的关系毕竟温和,小雏鹰最终还是要去社会的大熔炉去锻炼。儿子马上要上幼儿园了,想到最多的就是在幼儿园受欺负,自己儿时对外界的印象真的是深入骨髓。
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就是分化。我要和父母分化,儿子也要和我们分化。这里不得不提的又是界限。
我的爸爸和妈妈,他们的为人处事方法,他们的情绪或者孤独,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不代表我,我无权干涉。我的选择、我的情绪,包括我的无能为力,也都是我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他们来负责。
儿子也只是上天派来让我学会亲密关系中的责任,学会分化成长的一种磨练。他不需要成为我的荣耀,他的未来我也负担不起。
这些话,看似冠冕堂皇,但就是要不断地说,反复地说,这样才会深入内心,表里如一。
当然,界限的建立,离不开攻击,如果一直不会用攻击来守护界限,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最后回到动力,一个人活的有动力,生活才不会成为周而复始地循环。动力主要包括:自恋、性和攻击。当然释放它们不是原始的模仿,而是要进行升级。书中这块讲的不多,以下都是自己的理解。
我总以为自恋是不好的,每次发现自己的自恋出现就会贬低,这样其实会抑制自己展示优秀的一面,只能将自恋停留在想象的层面。我们不需要做到唯我独尊的自恋,但是就是得相信,我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性,其实不是只指sex,还有情感、亲密的表达和流动。攻击的升级,应该可以是辩论、拳击,很多人在这些职业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巅峰境界。
啰里啰唆写了这么多,最后一句话结尾:
我们内在的动力和亲密关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宝藏,向上生长就离不开情感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