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吴老师作公开课《一棵小桃树》。整节课流畅完整,读中品,品中读,读品结合,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在被模式束缚手脚的当下,在一切都是速成的眼前,吴老师的这节课犹如一股涓涓的清泉,涤荡浮躁的心,令人心旷神怡。
一、教师干净、精准的语言表达
语文老师的语言应该准确、精炼,富有表现力。吴老师这节课,语言特别干净,没有多余的话语,指令明确。整节课四个环节,四句话:检查字词,强调个别字的音形义;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品析词语,分析小桃树的特点“没出息”,体会人物的情感;总结写作方法,托物言志。
教学环节的紧凑、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有赖于教师语言的精准表达和巧妙引导过渡。
二、举一反三的赏析设计
课堂进行到第三个环节,说特点,析词语,悟情感,老师带领学生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有整段的齐读,有个别的语句朗读,有老师的具体指导。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老师既重视示例,也在引领学生课文写了什么,写作对象怎么样。课文写了一棵小桃树,最能表现小桃树特点的一个词是“长的委屈”。学生把表现小桃树长的委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围绕第四自然段,学生在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把第四段所有表现小桃树委屈的句子都找出来了。方法具体,就是找表现小桃树长的委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难度低,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难度。教学设计在这里就显得自然巧妙,老师说,放眼全文,还有很多地方也写了小桃树的委屈,你能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吗?于是学生们乐此不疲,纷纷发言。
三、层次分明的阅读训练
接下来,老师问,作者在写小桃树的委屈时,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写的,你能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吗?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品一品。
这样的读,基于找特点时的读,就有了层次,有了梯度。学生的探究意识再一次被激发了。“那雨却下得大了,全不是春的温柔,一直下了一个整天。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万般地无奈何。”“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的呢。”“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做的梦的精灵吗?”……老师有效的引导,学生有价值的发现,课堂生成水到渠成。
四、深入浅出的方法解读
作者是怎样称呼小桃树的。“我的小桃树。”全文作者都在这样称呼小桃树,为什么呢?作者仅仅是在写小桃树吗?显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呢?从课文中找依据。作者就是在写自己,写自己的处境,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奶奶,写对奶奶的思念。作者为什么不直说呢?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一节课,有对写作对象的把握,有对关键语句反反复复的品读,有对作者情感的细细感悟,有写作手法的适时点示。
这样的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
这样的语文课,有带入,有涵泳,有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