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乐观,是通往幸福的钥匙”,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在竭尽所能让孩子的情绪向乐观靠拢。
但有时我们的努力却往往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
那么,什么是悲观?
什么又是乐观呢?
我们又该如何让孩子学会乐观的态度呢?
乐观和悲观其实都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之中,要了解乐观,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悲观。
孩子悲观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一)基因:一些孩子天生会对某些事情敏感,甚至在生活中会表现的忧郁一些,这是其实是有一部分父母双方基因所带来的影响,但承认基因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不代表着宿命论。
(二)父母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对孩子造成影响也是最深的。如果父母没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反而是消极悲观的,那传递给孩子的感觉便也是消极悲观的。
(三) 获得的悲观性批评:在与父母或者老师的沟通交流中,如果很少能够得到中立或是嘉奖式的评价,反倒是批评或是否定的语言较多,也会成为孩子悲观心理出现的原因。
(四) 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验:孩子的内心中没有“我能够把这件事请做好的”这种掌控感,如果这种掌控感长时间缺失,孩子就会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感。而习得性无助感其实就是指通过重复性的、持续性的失败或是惩罚,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任由摆布的心理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父母的帮助,使孩子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自我能力的否定,认为自身能力不足,而父母或是其他人能力更强,必须要由他人帮助才能够完成事件。一旦这种心理认知长时间的存在,孩子就会感到对自己的人生是失去掌控感、失去自信心,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所以父母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也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尝试和挑战,多给孩子一些信心与耐心,要知道,即便是失败也能够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而我们还能够通过总结失败的经验,进一步帮助孩子获得掌控感。
说到悲观与乐观,
就不得不提到与这两个词共存的两种情绪:
消极与积极
其实消极和积极在人生中都是存在着的,
二者都是一种生物自身的本能,
但往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强调积极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消极所带来的好处。
消极都能够为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一)消极情绪的出现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焦躁感,而这种焦躁感的出现是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其出现的目的是让我们进行危机事件的回避和抵御。因为我们在处理事情前都会想到这件事情都是存在失败与成功的可能,而失败往往都会给自己的内心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我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去体验那个失败,便会出现焦躁感。就比方说,我在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就感受过很强的焦虑情绪,因为我担心飞机会出现失事事件,我的内心为了让我去回避坐飞机而去选择其他我认为更加安全的交通工具,而产生了这份焦躁感。
(二)没有挫折便无法获得的心流体验:心流体验,可以说时最佳的积极情绪之一。心流发生在你的方法被应用在最高峰且与勉强可达成的挑战匹配的时候。比方说篮球的投球练习,在经历了数十次的联系之后,有一刻你把球投进去了,而且是明显能够感觉可以投进去的,这种时候就会产生心流体验,即经过努力获得的这种确认感,他会为自身的带来很强的愉悦感,这份愉悦感就会促进乐观心态的建立。同时,心流可以让你有一种自我反思的能力,当心流体验的确认感以及愉悦感出现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当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更容易体会自己,也更容易去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
(三)消极情绪让我们坚持:其实当孩子心情抑郁时,可以通过停留在那个情境中并采取行动,通过感受挫败感,并试图通过改变当时的情境来终止抑郁,在完成之后孩子就会获得掌控感。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突破由于消极情绪所带来的挫败感,才能让孩子进一步成长,使孩子获得掌控感。
所以想要让孩子建立乐观的心态就必须先让他经历失败——抑郁——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这其中没有任何步骤是可以跳过的,要知道失败与抑郁是建构成功与良好心情的必要过程。反而坚持不让孩子受挫折却会使孩子渐渐形成悲观的心理状态。
那么养成孩子乐观心态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乐观心态的养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帮助孩子建立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
(一)永久性:对于事件的解释是偶尔的还是总是的,比如坏事只是偶尔发生
(二) 普遍性解释:对问题事件的解释是一般性存在的还是特殊的,比如认为好事是一般性存在的,而坏事是特殊的
(三)个人化: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通过我的努力可以让我更好一些——内部归因。
是因为其他人或是环境的问题导致的结果——外部归因
作者:徐鸣皓 我的第六篇日更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