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这本书。
陆陆续续看到了第十章,说的是有些事做了不如不做。书中提到,为什么有时候,你会选择做一些并不重要的程序性工作,而对比较重要的工作刻意回避呢?
我今天切切实实体会了一次这样的情形。
本来昨晚睡觉前,我按照书里说的,已经做好了今天的时间规划,A,B,C级事物都分配的很好,甚至于今天早上起床我还在心里又复盘了一遍。
今天阳光很好,让人神清气爽,心想着如果时间分配合理,任务完成不错,空下来的时间,可以去看那场让我惦记已久的电影《无名之辈》。
我太喜欢认真表演的任素汐了,看看她在这部片子里是什么表现。
开始,按部就班,每日必完成工作做完了。
回家,中午不是很饿,打算简单吃点。
走过菜市场想起老公昨天说,买点鱼块,想着家里水果也没有了,就骑车拐进了市场。
果然,鱼很新鲜,水果也很新鲜。花的时间最少半小时。
回到家,洗鱼,腌鱼,洗菜做饭。
还没开始,朋友打电话过来,谈她这两天和孩子之间的事,心情低落,需要述说。等结束,四十分钟又没了。
吃完饭,收拾好,已经快下午一点。最重要的事一样没做。
给姑娘的快递要寄,文章要更,还有一篇提纲要写,课程笔记要记。
刚吃完饭,感觉好困。想着昨天买回的剑杆白腌制的话,家的的大蒜,姜,还有红辣椒都不够,就下楼到小超市去配。
心里还安慰自己,全当是下去散散步,消消食。
其实按书上说的,这是完全可以不用做的事。
回来后,忍不住,又陷入习惯性思维里,把买回来的东西,洗干净,晾在阳台上。
看见阳台上的衣服干了,顺手收回来,叠好放起来。
这几件也是可以不用做的事,也可以说需要把重要事做完,再开始做的事。
总算手边的事告一段落,这时候困得不行,我告诉自己,只睡一个小时。醒来就开始更文,一般一个小时,写个千字文还是可以的。
这一睡,睡过去一个半小时。
赶紧起来,坐在书桌前,开始行动。
还没开始,微信里又有了新的任务。就这样突发情况先处理。处理完了,我才写一个开头,就到五点半了。
心里开始着急,焦虑。
事没做完,电影是别想了。
惩罚性地抓紧时间,写到六点。开始做完晚饭,饭还没吃完,又接到通知,晚上八点半开始课后分享。
上完课,笔记记好。准备继续写文,电话又来了,一个人又因以前工作上的事,开始絮絮叨叨说了半天,还是我婉转表达才结束。
今天这一天真是手忙脚乱,计划被变化挤占,计划被自己的恐惧面对挤占,计划被习惯性程序性工作挤占。
我在完全可以不做的假性忙碌中,获得满足,觉得自己是没时间,才会没做计划好的事。
实际上是我在逃避,提纲写起来太难了。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观点是什么,怎样立意。
所以就用假性忙碌来掩盖这一部分,减少自己的无力感,愧疚感。转移任务没完成的焦虑。
看清楚之后,心里放下一部分。不是自己没时间,是自己在磨时间,磨也要让自己磨的看起来很忙碌。
整改方案:
继续做计划规划,一次完不成,找出原因,下次尽量避免。
把最难的事放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强迫自己行动起来,克服拖延。
每天晚上复盘,总结。没完成的事继续按ABC法,排列规划好。
好习惯的养成要坚持!人的每一点点改变,都会被惯性拉回来,需要毅力,更需要坚持,还需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