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不流失 初心永在线

在城市街巷的穿梭中,在产业浪潮的奔涌里,千千万万流动党员如“满天星”般散落在各行各业。他们怀揣信仰告别故土,在新的岗位上亮明身份、践行使命,以“流动不流失、责任不缺位”的担当,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让党徽在奔波路上始终熠熠生辉。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充满活力的“移动细胞”,但城镇化进程中,“去向难掌握、管理难精准、作用难发挥”的问题曾让这部分力量面临“断线”风险。从企业车间到服务窗口,从建设工地到新兴业态,流动党员的足迹延伸到哪里,党建工作的触角就需要跟进到哪里。如何搭建稳固的组织桥梁,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序、流而有为”,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也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关键一环。

组织有温度,党员有归属,流动才不会“流失”。流动党员的归属感,源于党组织“不缺位”的关怀与“不断线”的联系。通过在党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党支部、搭建线上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党员动态精准掌握;围绕就业帮扶、权益保障、学习提升等需求提供靶向服务,让流动党员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唯有织密组织网络、做好服务文章,把党组织的根基扎在流动党员身边,才能让他们“流入”更“融入”,真正实现“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岗位有变动,初心不改变,流动更能“生辉”。流动党员扎根一线、接触面广,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更是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他们立足自身岗位,主动把党员责任融入日常工作,在政策宣传中当“传声筒”,在民生服务中做“贴心人”,在隐患排查中充“前哨兵”,将先锋模范作用延伸到治理最末梢。无论是繁华都市的服务场景,还是偏远地区的建设现场,流动党员都以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初心如磐,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的流动党员管理,核心在于从“管住”向“激活”转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各地通过创新“双向管理”机制、建立积分激励制度、开设线上“云端课堂”、设置实践服务岗位等举措,打破地域与行业限制,让流动党员管理从“被动跟进”变为“主动赋能”。当党组织成为凝聚力量的“强磁场”,流动党员自然会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奉献”,形成“一名党员一面旗,流动先锋聚合力”的生动局面。

流动党员的价值,不在于固守一方阵地,而在于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坚守信仰、践行使命。这背后,是党组织“不断线”的关怀与“全覆盖”的保障,是流动党员“不褪色”的初心与“勇担当”的自觉。只要组织链条紧而又紧、服务保障实而又实、作用发挥准而又准,流动党员就必将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流动红色引擎”,让初心在流动中永恒,让担当在实践中闪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