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都忙着改造世界,而我只想澄清人的本愿。
我创作的这本书,可以说不是科学的,但是哲学的,可以说不是逻辑的,但是数理的,绝对不是为宗教和玄学的合理性附议——只是真实地描述“张扬”、“博弈”和“规同”的故事。
一开始,我的梦想其实是写一本文学的书。虽然,我从来没有在其他文学书里找到人生的答案,但是,我曾找文学里体验了人生的意义。这让我对文学非常推崇,对文学家非常崇拜。所以,我最早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能搞文学创造的作家。然而,很遗憾,这个匆忙的世界着实让我很迷茫,我一度急着去扬帆寻找人生的答案,以至于把人生的意义搁浅了。这是我的过错。
今天我提笔想搞写作,居然满脑子都是“答案”。这些丰富而繁多的“答案”让人十分惶恐和不安。为了寻找人生的答案而忽略了人生的意义,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类朋友一直犯的错误。作为理性的作者一枚,我不应该批评人类,毕竟人的理解能力和思考器官存在巨大的缺陷: 我们只能一次把握一个东西,一次思考一个点,故此便必失彼。生命从来就是单线条和单向度的过活,我们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推向了断崖,正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不知不觉就要惶恐地面对很多意向不到的危机了。
对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严肃地给你讲道理,我只想领着你周游世界,环视宇宙,面朝大海,在阳光下,浪漫如花地享受生活,且和其他的生灵一起。
所有的人,总会无数次问道: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究竟是谁? 这也是这本书的源头。我很小的时候一直思考的几个问题,我现在分享给你们。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家里人曾告诉我,地球是圆的,于是我没完没了地发问,除了“为什么我们不会掉下去”等等问题,大家给解释了,还有更重要的“宇宙之问”,他们无法“解释”。虽然我未必懂得他们任何所谓“解释”,但是“答案”毕竟塞给我了。是的,有些“宇宙之问”他们始终无法回答。
第一个问题,宇宙有边界吗?第二个问题,如果有边界,那边界的那边是什么呢? 第三个问题马上又出来了,如果没有边界,那总得有个边界吧?这世界难道还有没有边界的东西?无论如何,他们无法回答好这个“宇宙之问”。
后来,我上了学,知道我们地球是圆的,和太阳一样是圆的,而且月亮也是圆的,天上的星星都是圆的,而且它们这些天体都是做圆周运动的。我揣摩了很多天,恍然大悟,于是猜测:那么宇宙会不会也是圆的呢? 因为听老师说我们在地球上往前走,最后可以回到原点,那么在宇宙里一直往前走,也是可以回到原点的。大地的边界和宇宙的边界都找到了答案。
这是我知道地球的故事后,猜测的宇宙故事。今天,我没有创新,只是用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提出另一个猜测: 人性也是做圆周运动的。有圣人说, 早上知道了真相,晚上死了就不会有遗憾。我不想自己有遗憾,也不希望更多的人有遗憾,于是发奋著书,有了这本《人性圆周论》。
这是一本相当有难度的书,绝对不会迎合读者的阅读口味。 第一,我这不是为了学术而创作,所以我不曾刻意按照世俗的规范来指导写作。第二,我这不是为了获得更多读者而写作,所以我不曾轻易降低理解的难度来阐释道理。 因为,我不缺作品,学问文化界也不缺理论,人类更不缺创新。更有意思的是,本书不倡导创新,倒不是因为创新没有解决问题的价值,而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总不能理解创新的本质——焦灼的状态会把创新的意义打了大大的折扣,正如我们忙碌着改变世界,寻找答案,却没有弄懂自己的本愿,忽略了人生的意义,被错误的安排下耽误了太多。
那么,倒不如停下来匆忙的脚步听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因为实在不应该再浪费生命了。
一部好的作品,作者总是期待其能有更大的解释力,能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世界和理解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一部好作品。中国古人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六经注我”,一个是“我注六经”。中国的圣人孔子述而不作,古希腊的圣哲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以更少的道理,讲清楚更多的故事。希望一本《人性圆周》启迪众人,贯通周遭海量的信息,规同妥当自己的张扬力,获得一个不灭的灵魂。
但凡在学校读过几年书的人,基本都知道地球有三种运动,一种是地球自转,一种是地球公转,一种是地极移动。这种我们赖以生存的天体是这样运动的。如果我们对地理这门学科感兴趣的话,发现这种运动和很多事物都产生巨大的关系,造就了世界的变化纷呈,仪态万千,林林总总。正基于这样现象和事实,我们的故事也开始了:我们人性的本质也是遵循这样一种运动而存在的。所以本书的名字为:人性圆周论。
本书将为你搭建一座神奇的桥梁,开启一扇独特的窗口,当你看到真相之后,请忘记这座桥,这扇窗,因为我的初心是让你幸福,而不是记住我——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只走一条大路可以来到中国的北京,只过一座桥可以抵达人世间的天堂,只爱一个人可以得晓爱情的所有。我真诚地希望我亲爱的读者们,只读一本书可以明诸事理,无须皓首穷经里独自闷闷和徜徉信息海洋中彷徨不已,从此拥有一个不灭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