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民主与教育》(1)

在鹏仔的带领下,开始阅读经典。第一个很明显的感受—“”,经典不能快读,一方面因为不容易读懂,另一方面每字每句都值得来回斟酌、思考和讨论。以往读工具书居多,读起来也着急,就想着读完,或读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比较“功利”,很少会这样对某处进行反复思考和讨论,对自己而言是一种新的体验,也由此获得新的收获,感受到读书、讨论的快乐和满足。

回到书中,分享几处自己印象较为深刻语句。

(1)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最显著的差别,在于生命体通过更新来保持自身。一块石头在受到打击时,只是一味承受。当它的承受能力大于受击打力度时,它就维持在外形上不变。否则,它就会被打碎成小块。石头永远不会试图作出反应,从而在抗击打时维持自身,甚至让这个击打变成促进它自身下一步行动的一个有力因素。【读者看到这句很容易就会想到,石头不会说明生命体会,但是生命体不是比石头更脆弱吗?心里这样想着,接着作者就来告诉你了。】尽管生命体轻易就会被不可抗力打倒,但仍然会试图把作用于它的能量转化为帮助它进一步生存下去的手段。如果它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只是裂成小片,而是不可能作为生命体再存在下去。【残酷的事实,生命体身体不如石头,但会转化能量帮助自己生存,如果做不到,就死翘翘了,这在原始社会是很现实的问题,瘦弱的人类如何对抗野外的凶兽,靠的绝不是躯体,而是智慧。而在现代,需要的更多是内心的强大吧】

(2)只要生命体持续下去,它就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利益而运用周围的各种能量。它使用光、空气、水分和土壤。所谓使用它们,是指把它们转化为保持它自身的手段。只要它尚在生长,它利用环境所耗费的能量就大于它回馈给环境的能量:它在生长。【这里我联想到的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索取,的确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人类在生长,消耗生态的能量远远大于回馈的能量。】如果从这层意思上去理解“控制”一词,那么就可以说,生命体能够为自身的持续活动而抑制和控制各种能量,否则,它自身就会被消耗殆尽。生命是一个通过作用于环境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最终结论自然得出,完美。而且读的时候给人感觉互动性很强,一步一步地解答读者内心的疑惑,进而论证观点】

这开头两段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论证清晰、例子恰当、比喻贴切、逻辑紧密。作者的论证没有废话,一字一句都在铺垫,上下文联系也十分紧密,从而推出结论。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应该按顺序看,跳着看容易看不懂哈哈哈。

作者用大石头受击打的例子论述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区别,通俗易懂,而且给人一种力量。读完我会觉得,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会回想起这一段,我会跟自己说,我不是一块大石头任人敲打,而是应该想法设法地运用周围的能量和环境帮助自身。

读到“只要它在生长,它利用环境所耗费的能量就大于它回馈给环境的能量:它在生长。”会令人警惕,不管是生态环境还是日常生活,当我们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以实现自我更新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想想自己是否对环境造成了伤害,是否能多做回馈,让环境也得以生长,而不是予取予求。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