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民主与教育》一

一、教育作为生活的必需

(一)通过传递,生活得以更新

1.生命体通过更新来保持自身。它对于外界的不可抗力,会试图把作用于它的能量转化为帮助它进一步生存下去的手段。石头能抗住击打就不会碎,抗不住就碎了,这是非生命体的特点。

2.只要生命体持续下去,它就要为自身的持续活动而抑制控制各种能量,否则它自身就会被消耗殆尽。

3.生命是一个通过作用于环境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小结:从生命体的特点,推论到生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4.生物(个体)无法永无止境地更新自我(会死亡)。但生命形式并不依赖于生命个体甚至包括物种的存在和延续。即使个体会死亡,物种会灭绝,新的生命形式也会出现,生命进程因此能够以日益复杂的形式持续着。新的生命形式往往能够更加适宜于运用它们无力反抗的各种阻碍。生命的延续,意味着环境反复地重新适应生命有机体的各种需求。

5.最低级的生命形式——作为一种物理事物而存在

6.“生活”(life)一词,还可以表示所有范围的经验,包括个体的和种族的。生活涵盖了各种习俗、制度、信念、成败、劳逸。——这可以理解为生命的高级存在形式,即以经验的形式存在。

7.“通过更新来延续”既适用于纯粹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命,也适用于经验。任何经验(信念、理想、希望、快乐、困苦及实践的再创造),通过社会群体的更新而得以延续。教育,在其最广义的层面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性延续的手段。因为一个群体中的每一个组成要素生来都不成熟,无力无援,没有语言、信念、理念或者社会规范。个体、单位迟早会消逝,但群体的生活会延续。

小结:生命的低级形式是生命的物理存在,高级形式是经验的传递与更新。教育是社会性延续的手段。

8.一个社会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生有死,这些根本的、无法回避的事实决定了教育是必要的

(1)新生成员与成年成员之间群体的知识和习俗的掌握程度形成鲜明对照;

(2)新生成员不仅有必要保持数量的优先,而且有必要被引导到成年成员们的利益、目的、信息、技能和实践上去,不然这个群体的富有特色的生活就将终止。

(3)随着文明的提升,未成熟的成员和长者的规范、习俗之间的差距被扩大了。单纯身体上的成长、掌握极少的生活必需品,已不足以维持群体生活的繁衍,因此必须深思熟虑、煞费苦心。

(4)人们对社会群体的各种目的和习惯生来既不知晓,也不太关心,因此不得不让他们认识并积极关心这些事情。教育,唯有教育,才能弥合这条鸿沟。

小结:从经验的传递与更新,论述教育的必要性。

9.社会,如同生物学上的生命,通过传递的过程而存在。这种传递,通过年长者与年轻者之间交流行事、思维和感受的各种习惯而得以实现,通过交流理想、希望、期待、规范、见解,社会生活得以继续存在下去。

10.年长的社会成员持续存活,可以教育新生成员。但这样一来,这种传递就更多地为个人兴趣所引导,而不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11.一些人死亡,一些人出生,社会结构通过理念和实践的传递而可能得到不断的重构。但这种更新并非自然而然的。如果不是煞费苦心的进行真正的、彻底的传递,那么,即使最文明的群体也会重新陷入野蛮,甚至蒙昧的状态。人类年幼者甚至连支持身体的各种力量也必须经过传授方能获得,更别提所有关于人类技术艺术科学道德的成就了。

小结:讲述真正的、彻底的传递的必要性。

札记】这一部分通过论述生理学意义上的生命,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活、经验等必须通过传递、更新得以延续,从而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并且强调这种传递必须是真正的、彻底的传递,而何为真正的、彻底的传递,传递什么,则是接下来的立论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教育与交流

1.学校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传递方式,但它只是传递方式之一,与其他机构相比,也只是比较表层的方式。更为根本长久的传授模式才是我们的需要。

2.社会,不只是通过传递、交流而得以持续存在;说它存在于传递、交流之中,也不为过。人们基于共同的事务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而交流则是他们拥有这些共同事务的方式。

3.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他们必须在下述方面是共同的:目标信念渴望知识。——一种共同的理解。交流确保人们参与共同的理解,从而保障人们有相似的情绪、性情和理智——如回应期望和要求的方式

小结:对目标、信念、渴望、知识具有共同的理解,是共同体或社会得以形成并持续存在的前提条件。

4.个体们并不会因为效力于某个共同目标而就此形成一个社会群体,一台机器各个部件都协同运转,可它们不构成一个共同体。但是如果人们都认识到这个共同目标并对此有兴趣,从而都按照这个目标来调整各自具体的活动,那么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共同体。

5.要达成共识,有待交流。每个人都必须知道其他人在做什么,还必须想方设法让其他人知道他自己的目的和进程

6.还有很多人类关系停留在类似机器的程度上,个人之间相互利用以达成他所渴望的结果,而并不考虑被利用者的情绪和理智倾向,也不管被利用者是不是同意。目前诸如家长和子女、教师和学生、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关系,仍然处于这个水平。下达命令和接受命令可以改变行动和结果,但本身并不导致对目的的共享和对兴趣的交流

小结:通过交流以达成对目标、信念、渴望、知识的共同理解。

7.不仅社会生活等同于交流,而且所有交流(因此是所有真正的社会生活)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

8.交流的接受方,就是去拥有被扩展和改变了的经验。做交流的一方对这个经验的态度也会被改变。

9.为了交流经验,就必须把经验明确地表达出来;而明确地表达经验就需要跳出这个经验,像外人那样看待它,考虑它和别人的生活有什么接触点,这样就能把经验置入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让他领会到这个经验的意义

10.所有交流都像艺术。

11.社会生活不仅为其自身的持久存在而需要教学和学习;而且,共同生活的过程恰恰就是进行教育。共同生活的过程扩展且启发了经验,激发且丰富了想象。

12.成熟的人和未成熟的人之间在成就上的不平衡,不只使人们有必要教导年轻人;而且这种教导的必要性也促使人们最大限度把经验整理成便于使用的秩序和形式,从而使经验易于交流,因而最为有用。

小结:交流具有教育意义,所谓教育意义就是促成了交流者经验的扩展和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生活即交流,真正的社会生活也就具有教育意义。

札记】这一部分论述了交流共同体和社会形成的条件,交流也具有教育意义,它促成了交流者经验的扩展和改变。只有当交流失去了社会性和共享性,使得交流者成为机器中的部件,仅以常规方式运作时,它才会丢失其教育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