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一)
2017/8/1
从今天开始,基本上每天一章的速度阅读,在这里留下阅读痕迹,刚好可以读到开学。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一、生活的更新通过传递
开篇就是这句话,“生物和无生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自我更新过程;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批注:暑假大量阅读,平时的自觉反思,也是在进行自我更新。如果没有,那是不是可以说,我没有真正在生活?】
通过社会群体的更新,任何经验的延续是实在的事实。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社会群体每一个成员的生和死的这些基本的不可避免的事实,决定教育的必要性。
更新不是主动的。除非尽力做到真正和彻底的传递,最文明的群体将会进化到野蛮状态,然后回复到原始社会。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仔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那么,对于人类一切技术、艺术、科学和道德的成就来说,那就更需要教导了。
【批注:传递文明成果,传递技术与习惯,传递目的和情感,需要家庭教育,更需要学校教育,同时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的教育场。】
二、教育和沟通
共同体:……如果他们都认识到共同的目的,大家关心这个目的,并且考虑这个目的,调节他们的特殊活动,那么,他们就形成一个共同体。但是这将牵涉到沟通,每个人必须了解别人在干什么,而且必须有办法使别人知道他自己的目的和进展情况。意见的一致需要沟通。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
要沟通经验,必须形成经验;要形成经验,就要身处经验之外,像另一个人那样来看这个经验,考虑和另一个人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点,以便把经验搞成这样的形式,使他能理解经验的意义。【批注:所谓跳出教育看教育做教育,就是这个意思了。做老师,需要跳出老师的身份,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确立目标确定教学方法。这样,才可能会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这种共同生活,扩大并启迪经验;刺激并丰富想象;对言论和思想的正确性和生动性担负责任。【批注:新教育实验倡导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原来共同生活就是受了杜威的启发啊。共同生活本身,就有无限可能的教育作用,所以教育生活就应该丰富而深刻的。】
三、正规教育的地位
不发达的社会群体,主要依靠儿童通过参与成年的活动,学习成人的风俗习惯,获得他们的情感倾向和种种观念。参与形式一是直接的比如做学徒,一是间接的比如演戏。但随着文明的进步,年轻人的能力和成年人所关心的事情之间差距扩大,除了比较低级的职业外,通过直接参与成人的事业进行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人所做的事情很多在空间和意义方面那么遥远,游戏性质的模仿越来越不足以再造它的精神。于是有意识的机构——学校——和明确的材料——课程——设计出来了。
没有正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
但是,从间接的教育转到正规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危险——知识储存在符号里,没有被通常的思想和表达习惯所溶化,正规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也就是在比较直接的联合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在学校获得的经验之前,有产生不良的割裂现象的危险。【批注:一种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一种不自觉获得的知识,通过与社会与别人交往形成的养成品性的知识,两种知识出现割裂——在现在,依然存在,尤其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之中。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让知识活起来,新教育有效学框架要实现的第三重境界就是知识、生命的伟大共鸣】
总批:教育,产生于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但是要避开知识和品格割裂,知识与生活经验和能力割裂的危险。如何避免,杜威在后文提到了“以儿童为中心”和“做中学”的重要教育思想。
现在到处讲创造性思维,应试的教学培养不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须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
%P�r���9��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