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3

《传习录》拾遗(十五

 

【三十】学者读书,只要归在自己身心上

先生曰:“学者读书,只要归在自己身心上。若泥文著句,拘拘解释,定要求个执定道理,恐多不通。盖古人之言,惟示人以所向往而已。若于所示之向往,尚有未明,只归在良知上体会方得。”


【解读】

此条可参阅《传习录·陆澄录》第31条(心上用功,看书自通).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读书,犹指经典,其旨要不在于记取辞章,亦不重在知晓意向,而在于与圣人印心,与圣人印心就是明自家的良知,对着书中所讲的道理、事迹,对照自己,看清自己。于此义上讲,读书也只是致良知。


参考《传习录》第252条(明体为读书第一义)


学着读书,当如夫子学琴,心上体当,自无不知。

古圣典籍,指月之手;明月昭昭,无所遗漏。尚有不明,自心不通;致得良知,烦恼菩提。


【三一】气质犹器也,性犹水

先生曰:“气质犹器也,性犹水也。均之水也,有得一缸者,得一桶者,有得一甕(wèng)者,局于器也。气质有清浊厚薄强弱之不同,然其为性则一也。能扩而充之,器不能拘矣。”


佐藤一斋云:“此条亦似增城(湛甘泉)话头。”

捷案:阳明性气不分说,见第一五〇条。第九十九条亦此意。


【解读】

参阅《传习录·答周道通书》第150条(气即是性,性即是气).

“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生之谓性,出自《孟子·告子上》。

根据上面这段就可知道阳明先生认为原无性气可分,因此对此条存疑.


圣不圣,看的是纯度,不是重量。就算是凡人,只要你肯学,也可以成为圣人。哪怕你只有一两,在一万镒面前也没什么可惭愧的。

气质有清浊厚薄强弱之不同,然其为性则一也。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若能扩而充之,即是养吾浩然之气。

气器、性水之喻,尤为形象贴切,气质之清浊厚薄强弱,若良知之明晦晨昏彻蒙,“存天理,去人欲”,即致良知,涵养义气。一气浩然,通天彻地,自然不会以缸、桶、瓮器论之。

君子不器,岂非昭昭日月,洋洋江海之象耶?


净心斋笔录

2022年10月19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传习录》拾遗(十四) 【二七】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而已 直问:“‘物有本末’一条,旧说似与先生不合。” 先生曰...
    净心斋阅读 512评论 0 0
  • 《传习录》拾遗(十三) 【二五】见心之真切,才为天理 艾铎问:“如何为天理?” 先生曰:“就尔居丧上体验看。” 曰...
    净心斋阅读 499评论 0 0
  • 《传习录》拾遗(八) 【十五】读书的目的是培养心体 先生曰:“凡看书,培养自家心体。他说得不好处,我这里用得着,俱...
    净心斋阅读 930评论 0 1
  • 反馈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赞美”。赞美是肯定当事人本身及其为建立有效解决方法所做的努力。赞美能支持与证实...
    岁月静好_9afd阅读 90评论 0 1
  • 昨天又来妻子所在的乡镇,与妻子一起值班。人到中午,家庭和一家人的健康最为要。能够在一起就是幸福,一家人平安就是幸福...
    桂亘阅读 9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