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刚知道了登门槛效应,先提出小要求,再提出大要求,可以让我们“得寸进尺”,那如果先提出大意见呢?效果居然出乎意料的好。
这就不得不说到拆屋效应,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在提要求时,一开口就能把人吓一跳,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啊,忽然又装的一副很无奈惋惜的样子提出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要求,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事成后得了便宜还可以卖乖。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一举一大把,买东西砍价,一定要先说出一个比较离谱的数字,不过买卖东西看得就是谁先提价,谁先说谁就有优势,因为卖的人可以提出一个“最低价”,等等。只要是利益双方各有所求,这个心理就一定有用武之地。
这个原理小到街边商贩,达到国家领导都有在用。
但是开头我们说了,登门槛效应是先小后大,而拆屋效应是先大后小,这似乎有点矛盾。
实则不然,因为两者所处情况不同。拆屋效应的对象是利益双方,就是双方都有所顾忌,有所关联,比如买卖双方,合作双方,或者单纯的情感联系,如果有一方退出,那两者都会有所损失。所以鲁迅说的那段话场景里的人是同一屋檐下的。
而登门槛效应,主要群体还是互相没有关系的人,甚至提要求的有求于另一方,此时提要求的人如果直接狮子大开口,只会落得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所以我们在运用这写心理原理的时候,不能随便想到什么就用什么,而是看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局势。盲目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