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成长策略——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之二

图片来源网络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挣扎着成长到今天,很多人一路上如此艰辛最终却并不如意,或多或少都跟他成长时缺乏相应的策略有关。

《把时间当作朋友》讲了很多相关的策略值得深挖和践行,本文主要从管理、学习、思考三方向讲起,下面一一道来。

管理

本书一直有一个核心的观点:时间不可管理,我们能管理的只能是自己。所以,这里所说的管理,也就是管理自己,即管理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时间合拍。

那么管理一些自己的什么呢?

说白了,所谓管理基本上就是通过管理自己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做事情——即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基本上是老生常谈了,但是会去进行任务管理的人很少很少,基本上是靠大脑无意识或模糊的行动。比如“我要学英语”,基本上就是每天机械的学习,上课、背单词,从来不关注如何才能效率的学习,如何才能效率的背单词,所以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很难真正掌握英语。

任务管理就是为了解决这种无效低级的学习行为,使你精准、有目的掌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那么如何进行任务管理呢?好像很复杂啊?别着急,这是一条无比清晰的路径——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任务->关注步骤->任务清单->执行

(1)确定目标

首先你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学什么?做什么?这里还是拿“学英语”举例,你学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想把这门语言用于实际交流?

(2 )制定计划和任务

明确了目标以后,那就是制定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规划和任务,比如为了学好“用于实际交流的英语”,你需要安排“口语听写任务”、安排“词汇量记忆任务”等等。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不要把目标当成了任务,两者是不一样的概念。

(3 )关注步骤

任务制定完后,还有很重要的一步是把任务拆成具体可实施的步骤,不停的细分拆分任务,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后成。

例如我们熟悉的背单词,每天背诵多少个单词,什么时候背诵,什么时候听一遍,什么时候写一遍,多久复习一遍之前背过的单词...等等背单词的步骤分的越细越好。

李笑来在书中说,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可以完成,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功课。

(4)任务清单

根据自己的计划,给自己每天制定一个任务列表,在每条任务后面预估下所需花费的时间,以及任务的重要程度。当每做完一件事情时就划掉一件事,这样做的好处是会使得自己做事仅仅有条,并保证自己不会白白浪费时间。

(5) 执行

这点没什么好说的,说的再多如果不做也是白搭。所以一个字——“干”。那么什么时候干呢?答案永远都是现在、马上、立刻...

执行任务有“并行串行”两种方法。“并行串行”是物理学电路知识的两个概念——“串联分压,并联分流”。这一点跟任务很像,有些任务只能是“串行”执行,即做它时,你就没法干别的了,只能做完第一件才能接着做第二件,这就是串行任务;有些任务可以合着一起做。例如:跑步的时候听英语单词、等公交或者坐车的时候看书等等。并行任务最好的组合是把一个相对“机械”的任务跟一个“不机械”的任务组合在一起。

还有一种方法是把自己的时间分割成“时间片”,实际上依然也是“串行”方法,因为人类大脑本质上同一时刻只能处理一件事情。而所谓“多任务操作系统”,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分成很多段,一个时间段只处理一件事情,这个时间段过后,不管这件事情有没有完成都放下,接着处理下一个任务。

应用这种需要制定工作列表,把任务罗列出来,然后把自己的时间“切片”。通常把“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作为一个时间片,然后开始像处理器一样处理任务,这就是所谓的番茄工作法。

这种工作法比较适用于任务繁多的时候,一般如果任务有限,则无需如此。如果每天都知道自己在固定的时间段做什么,甚至连任务清单都不需要列,直接做就好了。

学习

学习,大家对这个伴随了我们十几二十年的事情似乎在熟悉不过了,但最终的结果却并没有使得绝大多数人成为学习高手、或者爱上学习。相反,你仔细观察一下周边就知道,我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差,出了校门后也都基本不再主动学习,甚至拒绝学习。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然而,只有学习才是提高一个人能力的唯一途径,这一点出了社会感觉特别明显。不管你曾经因为校园学习留下多么大的恐惧或者心理阴影,只要你想进步,就必须学习。因为,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学习,就是效率的本质。当你通过学习掌握了某些技能和某些优秀的思维,能绝大的提升你做事的效率,再进一步,就是提升你赚钱的效率。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电脑上的复制跟黏贴,你如果会“ctr+c”和“ctr+v”快捷键,那你“复制黏贴”的效率至少是“鼠标点击右键弹出窗选择‘复制’然后再黏贴”的两倍;你如果通过学习掌握某项特定行业的技能,获得的收入至少是那些底层员工、没有啥技术含量的员工的数倍。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对很多拒绝学习的人来说是很难想明白的,或者干脆装不知道。这就像一个怪圈,你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学习带来的好处,没有好处跟收益,就更没有动力去学习。

所以,学习最重要的起点是,先去学习和掌握某项技能,无论这项技能多么普通或简单(当然如果它能带来金钱上的收益是最好不过),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习得”带来的不同,一旦拥有一个起点,学习的欲望就会像发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学习上有很多手段,主要有体验、试错、观察、阅读四种,相信大家从字面上就能理解这几种手段,此处就不详细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学习上还一个最重要的手段——正确的思考

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了如果不去思考,那其实是白学。因为如果不去思考,没有把它真正内化成你的东西,那你还是你,知识还是知识,你跟知识终究不相关。仅仅知道一个知识而没有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思维和能力,跟不知道这个知识区别不大。这也就能解释这两年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读了那么多书,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得到》专栏作家何凡说了一句有关学习知识的话让我觉得特别震撼,他说: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只有你提炼出来的知识才是力量。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只有你从知识中锻造出来的思维,才能改变命运。

思考

人类是目前已知唯一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额叶的动物,几百万年的进化让我们拥有了一项任何其他动物都不具备的能力——那就是思考,甚至是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思考,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元认知能力”。

我们的思考能力有多么牛逼这里就不再复述,可是如此强大的天赋能力却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用,而会去思考的人当中却没有多少能够进行正确的思考,这就是我们身边大多数人的现状:浑浑噩噩的过着日子,很多问题,很多事情可能一辈子都没想明白...

那么
你想跳出这方虚假的世界吗?
你想看到那些被掩盖后的真实吗?
你想触摸到真理吗?

若想,那就学会独立思考吧,独立思考能让你透过事情的表象,撕破层层伪装,看到掩盖下的真实,那怕真实并不总是美好,那也总比活在虚假的世界好啊

而独立思考本身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不过是你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有没有遗漏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心智。上一篇文章详细论述了“何为心智”,此处就不再过多赘述,引出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下“开启心智”与“没有开启心智”的最大区别:开启心智的人,大脑受到外界刺激后,经过一番思考后做出决定;没开启心智的人,受到外界刺激,直接就是本能反应。而这个区别就是“会进行思考的人”跟“不会进行思考的人”的区别。

在独立思考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维陷阱,学会辨识它们,能够更好的让你想清楚和想明白一些事情。这里总结和罗列了一些,主要有:概念不清,因果关系、相关命题、举证责任、张冠李戴。

(1)概念不清

前段时间简书首页看到一遍这样的文章,文章标题大概是叫《别再抱怨企业只招985、211,我是老板也这么干》。文章大意是只有普通二本学历的作者去新东方面试,同来面试的有几个是985、211出来的,然后发现985、211出来的,无论是英语、应试、表达各方面非常优秀,而作者自己跟他们一比感觉非常平庸,面试结果可想而知作者被淘汰了。

虽然文章最后也提出就算自己只是个普通二本也要努力变得更好的之类的,但整篇文章读下来,就给人一种感觉:985、211毕业出来的就是比普通院校出来的优秀...

当时看完后,我默默的在评论区里回复了这样一句话,分清两个概念就好了,“名校”与“优秀”,“学历”与“学习”

其实,我很想告诉他,人家优秀,那是经过自身的努力而优秀,“名校”出来的不一定就代表“优秀”,普通高校出来的,并不代表一定“不优秀”,最多只能说“名校”能让“优秀”的概率增大而已。同样的,高“学历”,并不能代表“学识和能力”,而低“学历”的人也可以通过“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和能力”。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概念不清。通俗的讲,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做一回事。**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你只要稍微留意下身边的人说出话,或者一些作者写出的文章,就能发现存在着很多概念不清的表达,这样会直接导致看问题只看到表像。

以下是一些概念不清的具体表现:

  • 分不清目标与任务(计划)
  • 分不清政府与国家。
  • 分不清科学、科普、科普作者
  • 分不清上学、与学习
  • 分不清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看法的区别
  • ........

(2)因果关系

因为害怕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所以在任何事情上,我们总喜欢找到对应的因果关系。而在建立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又往往害怕复杂,奢望简单,从而导致很多认知上和逻辑上的错误。

比如,在生物学发展的今天,人类生男生女的密码早已破解,是由染色体里面的“X基因”和“Y基因”共同决定,但是,现在很多农村依然还把“家里生男生女”归结为“风水”问题,只要生不到男孩,就是风水不好。

再比如,看电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咋一看似乎有那么一点道理。但是你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

第一,的确有些人看电视减少了与人沟通,但有些人不看电视也很少与人沟通;第二,有些人心情不好,不想讲话,坐在那看电视,实际上确不是看电视导致的啊;第三,人与人之间不沟通还有很多原因啊,难道只是看电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沟通?

所以,分析任何因果关系基本上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审视(因为A所以B):

  •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 A不一定是B 的唯一理由
  • A不一定是B的最重要理由

同时,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很多事物不一定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因为A所以B),而是因就是果,果就是因,互为因果关系。例如,教师教书,教师水平高能把学生教的更好,而学生好也会反过来作用于教师,让教师水平变得更高。

(3)相关命题

李笑来在书中就说到他在新东方当英语老师时的一个例子:他有一个教英语的同事,其他的都很好,就是口语发音有些不标准。有一天,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问他说:“老师,你说的英语我听不懂。”老师反问道:“那老外说的英语你能听懂吗?”学生说:“也听不懂。”老师道:"那不就是了"。学生红着脸憋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只能悻悻的走了。

上面的这个学生就是典型的没有搞清“原命题和逆命题的关系”,所以他被老师一反问,就卡住了,想不明白了。

说来也很搞笑,我们中大部分人是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关系的(包括我自己),因为想不明白,总是很容易吃亏和被人左右的,甚至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我们来分析一下上面这个例子,学生听不懂老师说的英语,老师反问了一句老外的英语你能不能听懂(老外的是标准的),学生也听不懂,最终老师得出结论:老外说的标准英语你都听不懂,那听不懂我说的不是很正常(这个结论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老师我说的也是标准的)?

如果这个学生能里明白这其中的命题关系,就能很好的回击老师:就算我听不懂老外的英语,只能说明我听不懂老外的标准英语,但不能代表老师你的英语就是标准英语了。

这其中的命题关系是这样的:

原命题: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英语,学生也听不懂老外说的标准英语。
逆命题:如果学生听不懂老外讲的标准英语,那么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英语不是也很正常吗?因为老师讲的就是标准的。

我们在初中的数学课本上学过一条非常经典的逻辑定理: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上面老师和学生的例子,逆命题不成立。下面罗列下几种命题的关系,搞清楚它们,有助于我们想明白很多事情,它们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非p,则非q
逆否命题:若非q,则非p

定理: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否命题不定为真,其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4)举证责任

生活中常能遇到这样的例子:

甲:我要......;
乙:那么做有什么好处?
甲:呃...那你说,有什么坏处。
乙:.......(说不出) 甲:就这么定了

这也是种典型的逻辑错误——诉诸无知,不知道的人很可能就上套了。他们的做法是提出一个观点之后,要去对方进行反证,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

要理顺这里面的逻辑错误,你就要明白举证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这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明白举证责任的人,逻辑没办法明晰,脑子没办法清楚。

我们再用“举证责任”来分析上面甲乙对话的例子:

  • 甲声称要做某事,那么“证明有好处”这个责任应该由甲来承担,谁主张,谁举证。
  • 不应该由乙去证明“这么做有什么坏处”或者证明那么做“确实一点坏处都没有”。
  • 即便乙真证明了“那么做一点坏处都没有”,也并不能真的证明那么做真的有什么好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的举证难度并不是总是对称的。其中的一方负有沉重的举证责任(比如上面的乙),而另一方则享有来自假设的恩惠。

下面再看一个例子:

甲:有人能活 200岁;
已 :扯淡,我真没见过活过两百岁的。
甲:你没见过就没有啊,你必须找遍全世界才能证明确实没有。
乙: ........

聪明的你,不妨用“举证责任”来分析一下吧。

(5)张冠李戴

有时候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关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

比如,我们高中时要求我们写的一些作文,看一段文字内容,然后写一篇议论文,其实大都写出来的跟这段文字本身的内容毫无逻辑关系。也就是说通过这段文字内容的逻辑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的,但最终为了写出点什么强行捆绑在了一起,而且还显得很合理。

总结

管理、学习、思考是任何一个想要成长的人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这三大块任何一块都是一个宏大的话题,说不完,道不尽,但最关键还是要自己去学习和践行。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这个认识,任何人都可以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772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45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610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40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57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9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62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1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7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1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0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6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6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74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 第〇章 困境 我们总会遇到“拖延症”的困扰,就比如说开我始写这篇读书笔...
    另一边阅读 1,074评论 0 1
  • 《把时间当作朋友》是李笑来老师的作品。点击书名可以看到官方的全文。这是一本值得细细读,反复读的书。书中指出了一些我...
    raingu24阅读 978评论 0 1
  • 今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看见云彩形态各异,有的像鱼鳞、有的像一座桥,我最喜欢的一朵云的样子是:一朵像翅膀一样的云彩。...
    丁子涵阅读 239评论 0 1
  • 有个相差16岁的妹妹是什么感受?走出门别人会以为你们是母女,虽不情愿,也会不由自主得像宠女儿一样宠她,看她撒娇看她...
    刺猬小姐Noshy阅读 1,123评论 2 3
  • 序 现在想想这件事真有些后怕! 一名女生,出走四个小时之后才被发现不在教室,才开始寻找,一直到深夜。这对老师、家长...
    康老师心育阅读 346评论 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