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也叫杜鹃、杜宇、子规,相传为蜀王望帝亡国后魂魄所化,常悲啼出血,叫声就像“不如归去”。辛弃疾《贺新郎》“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还啼血”。李重元《忆王孙》“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苏轼《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等描写的就是布谷鸟。杜鹃啼血指的就是俗称布谷鸟的四声杜鹃,因其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是因为啼叫而流血。每年的芒种前后,人们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凄厉的叫声,叫声的特点是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快快布谷”,所以俗称布谷鸟。有关布谷鸟的传说,在我们家乡流传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去世了,父亲续弦,后母给他带来了一个弟弟,后母处处偏袒自己的亲生儿子,对小男孩却是百般的刁难和虐待。随着小男孩的长大,后母越来越容不下他,事情发展到最后,后母决定除去小男孩,以谋夺全部的家产。由于事情不能做得太公开,后母想着想着就想出了一条毒计。
一天,她把两个孩子叫在一起,给他们一人一袋黄豆种子,告诉他们到后山去播种,并且特别交待,种子发芽了就要立刻回家,如果种子没发芽就要继续留在山上守着。兄弟俩听话的接过种子,高高兴兴的出发了,他们浑然不知此番前去的凶险。
原来,后母给哥哥的那袋种子是经过她炒熟的,也就是说哥哥的种子是永远也发不了芽的,而后山多有野兽出没,后母的毒计就是想要小男孩在山上守着发不了芽的种子,时间长了就会让野兽给吃掉了。
再说这兄弟俩平时的感情很好,现在一路上有说有笑,弟弟说:“哥哥,你帮我拿锄头,我帮你拿种子,行吗?”哥哥很乐意帮弟弟,接过弟弟手里的锄头说:“当然行!”他把种子交给弟弟,弟弟把两袋种子混在一起,到了后山,阴差阳错地把自己那袋种子给了哥哥,自己播下了炒熟了的永远也发不了芽的种子。
几天后,哥哥的黄豆种子发芽了,他想等弟弟的种子发芽再一起回家,但又怕后母责备,兄弟俩只好依依不舍的道别。
小男孩回到了家,后母一看是大吃一惊,忙问清楚事情的经过,才知道这次真的是害人终害己了,于是她只好向小男孩说出真相,小男孩一听,才知道弟弟要出事了,于是他马不停蹄地来到后山,一看地里静悄悄的,弟弟已经不见了,他疯也似的到处找,但始终找不到弟弟的踪影,最后哥哥终于在林子里找到了弟弟的一根骨头,才知道弟弟已经遇害了。哥哥捧着弟弟的骨头,悲痛欲绝。突然林子里传来了鸟儿的叫声“哥哥何处,哥哥何处?”声音渐去渐远,哥哥一听,那分明就是弟弟的声音,于是哥哥大喊一声“弟弟哪方,弟弟哪方?”突然哥哥也变成了一只鸟,飞进林子里寻找他弟弟去了。
清明时节,烟雨蒙蒙。天时常常是这样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这个时候如果你到野外的肖厝辽或者伯公池,就会听到近处的山岭狮仔地或是牛牯岭的方向传来了鸟儿的叫声,侧耳一听,那分明就是布谷鸟那凄厉的叫声:
“哥哥何处?哥哥何处?”
“弟弟哪方?弟弟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