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到最后一页之前,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会在一个晚上将这本书读完。
(本书由英国的罗伯特·戴博德所作)
①
这本书如一本童话,常规的意义上以动物拟人化便是童话。但它又不似童话,而是一场生命的分享。
标题已道出了书中的主要内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而这个蛤蟆先生便是生活中的你和我。或许并非丝丝相关,但总能在其中找到各自的影子。
起初蛤蟆先生并不是自愿去看心理医生的,而是因为他的好朋友鼹鼠发现他“病了”。原本热情爱闹的他变得郁郁寡欢,整日一个人躲在自己庄园的一间邋遢的小屋里。
所以在和另外两个好朋友河鼠和獾的商量之下。三人决定带他去苍鹭小筑576号,找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医生并没有一见面就为其看病,而是先问了他一个问题——是谁为此次的咨询支付费用?
蛤蟆先生脱口而出地表示,獾会负责全部,苍鹭不必担心费用。
但苍鹭却让他把这次当成体验,直接回去。
对于这莫名的拒绝,蛤蟆先生十分愤怒,并提出了自己的抗议。质问自己究竟该如何做?想来他已被挫败感深深地包裹着。
相较于他方才消极的态度,愤怒反而是让苍鹭欣喜的。由此他告诉了蛤蟆先生,心理咨询是一个双方都自发自愿的合作过程,而并非为了取悦任何人。
作为劳动获得者,苍鹭的费用由谁支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咨询师,被咨询者的态度。是对自我的责任。
由此,蛤蟆先生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是有能力拯救自己的。
但苍鹭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结束了第一次见面,留给了他开启自我思考的空间。
第二次再来时,蛤蟆先生便显得不那么抗拒了。因为他已经感觉到了,咨询并非被压着去上不愿上的课,而是去探索如何自我解救。
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咨询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
于是在接下来的每周一次的面谈中,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引导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苍鹭由此转换身份,向他讲解了三个重要的名词: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②
一、儿童自我情感
首先蛤蟆先生得先想一个问题。
那就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该是什么样的呢?
随着蛤蟆先生对自己和身边小孩的回忆,苍鹭总结出了三种:快乐和深情,愤怒,恐惧。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我们会变得不快乐?
我们是如何愤怒的?
恐惧让我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不只是蛤蟆先生,我读到了这里也才第一次意识到:我们总说的童年都是无忧无虑,其实并不完全对。
婴儿一出生虽然往往被尽心地保护着,但也已开始在适应生存。虽然不似成人世界的残酷,却也有着必须做的妥协。
那就是如何面对养育者的情绪。
对于成人来说那或许无足轻重,可对于还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婴儿来说,那无疑也是一场战争。
蛤蟆先生的父亲是一位十分严厉和专制的人,时常不苟言笑。就连自己的妻子都十分的害怕他。对于小时候的蛤蟆先生更是百般的不如意和批评,导致了蛤蟆先生也十分地害怕他。
可他却又对蛤蟆先生有着极高的期望,或许也正是因为有着极高的期望,才如此的挑剔。
蛤蟆先生最常听到他说的便是,
“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你看,你又做错了。”
“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做?”
……
蛤蟆先生便以为自己总是错的。
而他的母亲是十分温柔的,可这份温柔却又是间歇性的。只要蛤蟆先生的父亲在场,她便需要用对蛤蟆先生的严厉,来保护自己不被自己的丈夫责骂。
而彼时年幼的蛤蟆先生还处在享受母亲的温柔中,转瞬的变化,便又让他陷入了不知所措中。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先生终于从自己的回忆中找到了一切的起因。可这些在他父母离世后也并没有彻底断绝。
老獾是他父亲的好友,便时常以他父亲的立场表示出了对他的照顾。而他困于长期的习惯,根本不知该如何反抗。
苍鹭便又向他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你是如何愤怒的?
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了,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弗洛伊德
蛤蟆先生很意外,他自觉从来没有反抗过父亲甚至是任何人,更别说是愤怒了。
但苍鹭又问他,“那愤怒去哪了?”
蛤蟆先生回想着,终于想起来了,是退缩后的顺从,是厌烦,是拖延,是郁闷,是怄气。
原来他一直都有在愤怒,是有反抗意识的,只是被自己慢慢地埋藏了起来。
如今蛤蟆先生的父亲已经过世多年,但还有老獾让他觉得如父亲一般的厌烦。为此苍鹭给他讲解了第二个名词。
③
二、父母自我状态
这种状态,让我想起了《孟子•离娄上》中的一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多多少少都有些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像老獾一直对蛤蟆的“关心”,时常会用蛤蟆先生的父亲与其做比较。言语中无不充满着以父亲的口吻对蛤蟆先生的批评和挑剔。或许正是他的父母以同样的方式培养了他,而他与蛤蟆先生不同,他应该是认可的。因此对于其他人也如是对待。
成了其中一种,挑剔型父母。
值得一提的是,蛤蟆先生的爷爷也是一个十分严厉和专制的人。他有权有势,创造的辉煌甚至连王子和公主都光临他们的庄园,举行盛大的午宴。他是蛤蟆先生父亲努力的目标,但可惜目标未能达成。或许因为如此,蛤蟆先生的父亲才将这份希望延续到了蛤蟆先生的身上吧。
但生命向来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一样的性格,有着不一样的成长,并不是谁的附庸,谁的延续。
就如两片叶子永远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刮来同一阵风,吹向的地方也将是不同的。或远或近,其实它们都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怎能因为其中一片叶子吹得不够远,便责它不如另外的叶子。
苍鹭表示,父母自我状态是每个人都有的。
但蛤蟆先生却表示他没有。因为他几乎不发火,也从来不挑剔别人,反而时常鼓励别人。
但蛤蟆先生真的没有吗?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苍鹭谈起了在与老獾的相处中,蛤蟆先生对他的印象:一名审判自己的法官。
可是每个人在面对老獾的批评和挑剔时,都会如此觉得吗?
所以与其说蛤蟆先生产生的罪恶感,是因老獾的审判产生的,不如说是蛤蟆先生对自己做了审判。而他审判的标准,正是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挑剔。
所以说,他内心中其实也被塑造出了强大的“父母状态”。只是和老獾运行的方式不一样。
而意识到了这点后,他要做的,便是停止自己对自己的审判。
蛤蟆先生虽然还是不太能接受,批判不是来自外界的,而是来自自己的。但他已觉醒了自己能够拯救自己的力量。
只是他又该怎么做了?
再见到苍鹭时,他已能明确地肯定,自己此刻的思考不在儿童自我状态中,也不在父母自我状态中。为此他向苍鹭提问了自己此刻所处的状态。
苍鹭欣喜于他情商的提高,讲解了最后一个名词。
④
三、成人自我状态
这种状态的易取决于自己。
它需要不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不被童年时的情绪所围困。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基于当下的事实,做理性的思考。
父母的观念和价值观是不可忽视的,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可完全接受重复,但又不能够完全抛弃。
我们只能把它当成是“一本遗传的古老书籍”。从中汲取我们所需的,反思我们所不认同的。让它成为独立的一部分。而非努力去向世人证明,这本书里的一切都是对的。反之便是不对的。
就像是一个已经设定好了的程序,名叫面具。什么时候才能哭?什么时候才能笑?甚至哭该是怎么样的?笑该是怎么样的?
没有自己建立的情感地基,直接搬迁过来的房子,一旦遇到强风,便很容易被摧毁。
所以当老獾对蛤蟆先生做出了批判时,蛤蟆先生按照内心的父母状态,也将对自己产生批判。可他若有了足够的觉醒力量,也可以选择跳出这种批判,不接受,甚至是反驳。
⑤
你在内心描绘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的人生。——稻盛和夫
最后是道别与新生。为了庆祝蛤蟆先生康复,河鼠聚集了大家在红狮酒店庆祝。
在这里蛤蟆先生有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在老獾无意提起时,他原本以为的批评,竟在自己坦然面对后,反而得到了老獾善意且宽容的褒奖。
于是在朋友们各自说出将来的规划时,他不仅从容地给予了支持,也自信满满地说出了自己出人意表的决定。
一如既往的,朋友们听后先是惊呼,再来将又是老獾的批判。但这一次,在批判降临之前,蛤蟆先生已先稳稳地控制住了局面。且在他自信且洋溢的陈述中,收获到了祝福与欢呼。
回家的路上他不由哼起了歌,让我们来听听吧。
世上英雄辈出,
史书皆有出处。
若论大名万世瞩目,
还得数我蛤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