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科学》
一、思政元素:
1.胸怀壮志,学以报国,弘扬忠诚坚定的爱国精神
挖掘外科学的中国元素,深入探讨医学技术、药物、器械等蕴含的丰富中国元素,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为国争光。
2.勇担使命,学以致用,发扬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从外科学发展史寻找思政元素,外科学历史悠久,从中外医学发展史中挖掘思政素材,以历史中的名医故事、公共事件、科研典故、技术演变等展开思政教育,明哲晓理,以点带面融入课程。
3.勤学苦练,学以修身,培育仁爱至善的高尚医德。
以身边经历、身边典型开展思政教育:身边的经历、人物、名师的成长经历等内容,往往更容易代入感情,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实现接触-感受-感动-行动的转化过程。
二、设计思路
1.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一核两翼”模式的外科学“金课”
以培养“德医兼修”医学人才为目标,构建“立德树人”为育人内核,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为两大育人途径,形成“一核两翼”的课程思政模式及课程体系。建成思政教育引领外科学金课的课程建设体系。并结合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医学人文等课程,融会贯通,形成临床医学专业课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及“金课群”,实现全程育人,也保证了课程思政的连贯性。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合格医学生。
2.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保障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坚持创新,应用先进教学理念。外科学理论课基于 “BOPPPS”,实践课程基于翻转课堂,其中应用了教学方式的混合教学(CBL、PBL、翻转课堂),尝试了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传统线下课,线上资源,治趣 APP 等),创新了教具的混合教学(传统教学模型、VR、3D 打印技术、高端模拟人、模拟手术设备)实现了多重混合的教学模式,这使得课程思政课堂更生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3.完善教学机制,建设成长型专业课思政师资团队
(1)制度规范,严抓教学质量:教学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建立课程思政审核制度,把质控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2)奖励机制,提升教改动力: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承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的教师给予充分经费保障。
(3)以赛促教,培养青年教师:设置青年教师导师制,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授课比赛、青年教师定期讲授思政示范课、公开课,专家参与,指导提升。
三、实施案例
01.激扬医学生时代担当——“外科医生榜样力量”课程思政案例
以七位外科医学泰斗为切入点,讲述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虽然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跨越与巨变沧桑,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怎样变化,总有一种精神颠扑不破、历久弥新,并被传承发扬——医者的时代担当。引导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医学好青年。
02.浸润仁爱至善的医德精神——“器官移植”课程思政案例
从广西器官移植第一人——医院彭民浩教授从医生涯的奋斗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感受器官捐献者的“大爱精神”,诠释一种生命的特殊存在方式和意义。课外开展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的访谈及慰问活动,进一步产生精神共鸣。
03.厚植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周围血管疾病”课程思政案例
介绍血管外科常用计量单位French(Fr),在拓展知识点的同时,告知学生Fr这个单位是一位法国学者以自己国家命名的案例,激发爱国热情。借此引入我国心脏大血管外科也有以医生命名的著名术式--孙氏手术。介绍现今我国在心脏血管外科手术器械创新取得的成绩,完成多个世界首创,从依赖国外进口到实现向全世界出口,肯定中国制造。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