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初高中的家长都面临一个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咋和孩子沟通。针对这个问题,其实纪琼院长在实操班讲的都有。
根据院长讲的内容,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先清晰自己沟通的起心动念,给自己做情绪管理成为定海神针,用实操班的流程加上技术去沟通。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我们没有学习的时候就容易踩坑。
因为我们做父母太久了,我们认为自己是成年人,所以我们和孩子沟通时,80%的时间都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经验。我们很多家长又不善于感受孩子的感受,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又喜欢讲太多有道理但无意义的废话。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沟通次数越多,孩子越不喜欢听我们说话。
初高中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我们知道青春期并非叛逆期,而是觉醒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总是想尝试自己不曾做过的事情!所以和孩子的沟通更多应该是倾听与提问,控制我们想表达和说教的欲望,让孩子有充分的话语权。还记得院长教我们的成长对话吗?简直是万能的沟通模版,真的是谁用谁知道。
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倾听的时候,就会看到孩子更全面的观点;如果能学会提问,那么效果会更好,最好的提问是什么呢?是不带点评,不带任何评价的,就事论事的去提问,只为让孩子更全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玩手机时,如果我们问“乖,你觉得你玩手机对不对?”不如问“乖,对于你现在玩手机这件事,你是如何看待的?”
如果我们想更好的和孩子沟通,想达到既沟又通的效果,那么请调整我们说和听的比例,调整建议和提问的比例。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当我们80%都是在听和提问时,孩子的问题也已经基本解决。如果再学会及时关注孩子的感受,也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效果就会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沟通是教育里重要的环节,小心翼翼不是让我们卑微地和孩子沟通,而是时刻注意用理解和包容的态度靠近我们的孩子,拉近我们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近了,一切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