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理发师我这个行业有好感是可能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理发师跟我是大同行概念。我是一名律师,和理发师都是“师”,这个“师”字其实并不是老师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北方话的“师傅”,这个师傅不是与“徒弟”对应的教能耐的“师父”,其实就是指用自己的手艺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人。过去叫做“手艺人”,现在可以叫做“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最大的特点就是靠专业吃饭,靠自己的时间吃饭,一个专业人士再厉害,他的时间就是那么多,不存在批量生产,大机器生产,更不能利用上市的办法来融资圈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专业人士是不可能像老板一样能发大财的,也有很多专业人士当了老板,那他挣的是老板的钱,如果只做专业人士,那就不可能。就像理发师,再厉害的理发师,为了这毫毛技艺,要下大功夫,如果想要效果好,一天下来也剃不了几个头。
当然,发不了大财,并不意味着没有更大的发展,仅就专业人士里的理发师这一行来说,他们也有无限可能,比如那些大太监,李莲英他们,他们其实就是老佛爷专用的理发师,在一定意义上说,李莲英他们也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还有过去很多民间的理发师,就算到了现在的很多理发师,深受老爷太太小姐们的信任,你想,达官显贵和佳人们,也是要把头交出来给理发师来打理的。理发师和客人之间,历朝历代,发生过很多故事。
过去的理发师走街串巷,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这个行业,为什么是一头热,一个挑子,这边挑着工具水盆等物件,另一头是热的小火炉,为的是烧热水用。天津这里,过去是宝坻人剃头的多,挑着挑子满街跑,也有坐商,开个小店的,或者在街上弄个小摊的都有。老剃头师傅对八十年代以后的屋子里贴满港台影星照片的新理发店非常不屑一顾,他们的操作方法和工艺程序也大不相同。新理发店也不再叫理发店而叫美发、造型,名目很多。当然,如果这样说,理发店或者理发师也已经是新名字了,过去就叫剃头师傅。理发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名称,改革开放以后叫美发店。天津和平路(和平路是多好的名字,后来非要改叫金街,太恶俗)靠着渤海大楼这头,过去有家国营理发店叫做“南京理发店”,当年很有名。后来到了和平路改叫金街的时代了,大家发现,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段,把房子租出去得了,比开理发店挣钱。所以,老师傅们也要面对新的时代的发展,时代就是不一样了。
而很多老顾客也对过去这个行当的服务内容的消失表示遗憾,比如说“刮脸”这个项目,现在美发就是美发,没有师傅给刮脸了。对于很多大胡子来说,如果有刮脸的服务,是很享受的,半躺在那里,脸上涂满了肥皂沫子,一脸胡子被师傅刮的干干净净,舒服。刮脸这个词汇非常准,刮的不是胡子,而是脸,那些毛发发达的男士,胡子不仅是长在下巴上,络腮胡子,说的就是满脸都是。
当然,美发店的营业范围从传统上的剃头到剪发,吹风,烫染,变得名目繁多,而且服务对象也从男士发展到更有美丽需要的女士,甚至好多美发店都兼营减肥了。
很多人理发不花钱,因为有邻居或者同事是理发爱好者,就把头型的事交给他爱好者了。也有很多人理发有固定的理发师,因为头型这样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交给最信任的人呀。可是很多理发店辜负了客户的信任,比如有的理发店收会费,收了以后就跑了,还有很多理发店(还是叫理发店和理发师吧,因为其他的叫法太乱太复杂了)收费不实在,38元,58元,98元,三种价格让客人选,其实没有区别。
我理发没有准地方,就近解决。昨天给我理发的是一位大姐,我来到这家理发店里,理发师傅正在给另外一个客人剪发,我看不能马上得到服务,就准备走了,但是店里的这位大姐勇敢的站了出来,说我给您剪头发吧,我想其实谁给我剪都行,我作为一个客人,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同时我也需要热情的笑脸,就冲着这位大姐的满脸微笑和勇敢精神,这头型,交给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