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在这座禁放力度并不大的小城里,时不时就会有几场爆竹烟火。
今天腊月二十五,还未至除夕,或许这里有某种风俗?此刻窗外的烟花爆竹就格外热烈了。刚完成一篇自我反思的文章,燃起来的干劲促使我捡起来书桌上断断续续看了近一个月的一本书。
得益于之前雄心壮志试图自律自救,买了一堆书摞在床前的书桌上,这会翻开的是《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开始读这本具体时间已经忘记,好像是因为上个月刚参加完研究生笔试,自觉度过了充实的一天的成就感还在体内激荡,试图做点什么来维持这份成就感,故以才开始拆封这本买来后搁置了半年的书。
初读就被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吸引,一位借调到区政府的大学老师任职副局长,还要着手筹备一所从零开始的区图书馆。书的前半部分描写的体制内工作经历和各种关系应对,让我这个体制菜鸟读来颇感亲切。在我怀着兴致继续看下去时,发现后半部分转为着墨书目编制及其背后的推荐人的故事,便丢在一边继续抖音和游戏了,中间间歇性踌躇满志时,就翻几页,如此断断续续一个月,今天才彻底读完这本篇幅不长的书。
看书自然是件好事,从小就被唠叨的道理,如今而立之年方觉其中妙处。借由这本书,开发了自己一个阅读癖好,像看视频发弹幕一样,读到精彩之处,在句子下随时记录自己阅读感受,看到不少有感而发之处,因而书里全是勾勾画画的痕迹。
细究起来这办法要比通读完成之后再写读后感好多了,当我静下来,文字借由眼睛跳入大脑,好比往面粉盆里撒酵母,无数活跃的思绪和感悟不断地发酵膨胀,那些兴之所至的感悟像是一闪而过的流星,及时捕获后被定格在纸张间,这是我以前从未用过的方法,如今用起来却觉得相见恨晚。
当然读后感也是必不可少地,故此写下这篇文章记录下有关这本书的读后感。说来惭愧,因为这本书,我才知道什么是译文纪实,什么是非虚构文学,才惊觉自己前二十年过的多么贫瘠。
我与书的起源已经久远到模糊。幼时家贫,父母几乎没钱给我购买课外书,小学似乎有一个读书角,摆放了许多书籍,三伯是村小学的教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他家里也有很多杂书。这些构成了我13岁之前所有的阅读来源。初中来到了镇中学,此时我迷上了言情小说,穿越玄幻,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看,期间夹杂着购买的语文老师推荐的各类中学必读书目。
高中去了县一中,学习节奏紧张起来,阅读渠道反而拓宽了许多,高一的时候语文课题组的老师联系了一家书商,购买有优惠,学生们都订购了不少。发书的时候轮到我少了一本,语文老师领着我去找书商,适逢上课时间,校园静悄悄,他正在清点交接货款,五菱面包车停在校园孔子雕像的东北角,水泥搭建的走廊下,紫藤花爬满了花架。老师帮我找来那本缺少的书,笑着对书商说:“学生爱读书是好事,老板再多送一本吧。”他也大方地抽出来一本书递来,我接过一看,是之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平凡的世界》。
如今回想也觉不可思议,繁忙的课业下,竟然读完了《骆驼祥子》《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等几本名著,当然也少不了《疯狂阅读》《爱格》等青春疼痛文学杂志。当时纯粹是抱着探寻故事结局的心态浏览,并未期待、也并未收获到它们给我的语文成绩带来何种好处。
大学终于接触到小说中才有的图书馆,加上初入大学校园,还抱着一腔发奋学习的热情余焰,新鲜感加热情驱使下,大一的周末经常去泡图书馆,读完了《飘》《雾都孤儿》《呼啸山庄》等久闻大名,适用于装逼发朋友圈的文学名著。大二的时候则迷上了《三体》,熬夜看完还欲罢不能,把刘慈欣写的其他著作都搜来看完大为过瘾,大三时让对象买了本《月亮与六便士》作为生日礼物,假期在家读的一知半解,勉强看完。此外许多名字已经模糊的书目陆续浏览许多,因其背后暂无牵扯特殊的人和事,所以也想不起来书名。
毕业后有钱有闲了,反而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囿于手机游戏和视频,几乎不再阅读,此后辞职考研考编屡次失败,更提不起来读闲书的兴致。时光匆匆,几经沉浮,再次坐在书桌前完整的读完一本书竟是将至而立的此刻。
打球有助于锻炼身体,打牌有助于人际交友,看书则有益于丰盈精神世界,无论何种娱乐方式都要比无脑刷手机来的有益的多。我不敢夸口再立什么flag,但期望以这本书为契机,此后能远离虚拟的奶头乐世界,多多走进大自然,走进书籍世界。
犹记得某个大一周末夏日的午后,我跑到图书馆五楼寻了个靠窗的座位,读完了《呼啸山庄》的结局,绿意盎然的树木枝桠在这盛夏的时节已然窜到窗外,交织缠绕的嫩绿占据了窗前近半的景色。夏日午后原本骄阳高悬的天空变得阴沉沉,草木沙沙作响,半边天铺满了厚重的积云,像一团团洇湿了墨水的棉花,氤氲着水汽的风透过窗缝吹散了阅览区的一室暑气,雷声隐隐。
我站在窗前感受着凉爽的夏风和呼啸欲来的暴雨,期待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十九岁和徐徐铺开的大学生活画卷。
成文于2025年1月25日,凌晨一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