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齐国改变一下,可以达到鲁国的样子;鲁国改变一下,可以达到先王之道。”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遗风是尚武重利,实施的是霸道。鲁国是周公的封地,遗风是尚礼重义,实施的是王道。孔子重义轻利,一心想恢复周礼,故有此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孔子一心想重现礼义之邦,致力于恢复周礼,不仅实际上没有取得成功,而且认知上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知道,什么时候都只有符合和适应当时社会的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到东周列国,各国继承者之间已经没有分封之初那种亲密的血缘关系了,已然丧失维持周礼的基础,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怎么会成功呢?所以那个时候,应该以继承为辅,以创新为主,这样才能继往开来。孔子在这点上,有点本末倒置了。
退一万步讲,即使孔子复辟成功,那也是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了等级社会的稳定,对广大的劳苦大众能有多少好处?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还叫觚吗?这还是觚吗?”
觚,此处是盛酒的一种器具。
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
孔子看起来是在叹觚,实则是悲叹礼崩乐坏。孔子之叹,全被程子道破。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了一个人,他也会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君子可以遭受挫折,但不可以自陷困境;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会因此而被迷惑。”
宰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能言善辩,“孔门十哲”之一。因昼寝而被孔子责骂的是他,因质疑三年之孝被孔子斥之不仁的也是他。这里,宰我又提出了一个刁钻古怪的问题。这个问题,明显是在对仁质询。
“井有仁焉”,历来有多解。我还是愿意把这个“仁”理解成“人”,意思就是有人掉进了井里。但这章最重要的是孔子后面的回答,“君子可逝(逝通折,我理解为挫折)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君子可以遭受挫折,但不可以自陷困境;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会因此而被迷惑。这才是君子在遭受挫折或者受到蒙骗时应该有的态度,这样才会作出最好的应对之策。
仁人与君子,狭义上仁人高君子一等,广义上可以相通,有时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此处的仁人与君子,可以等同起来。但要理解成仁人高君子一等,君子都可做到”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仁人不是更应该能做到吗?
最后再强化一下,“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不正是我们面对挫折,面对欺骗的妙招吗?!孔子不愧为至圣,圣人的智慧光耀千古!
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献和典籍,再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所谓的文献、典籍,以及礼法,当然都是为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服务,当然都是为贵族阶层服务。但当时的社会其文明程度也就那样,指望达到我们现在的高度,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维持当时社会的稳定,对民众生存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圣人也是有局限的,而且局限还不小。孔子的局限在于,不是改革自新,而是一心想恢复周礼!而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明确提出了“亲民”,就包含要弃旧图新。
社会永远在向前发展,当然是在继承中发展。如何协调继承与革新的程度及关系,得看当时社会的发展速度吧。发展速度慢,甚至停滞、倒退,那继承的就少,革新的就多!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去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来惩罚我吧!让上天来惩罚我吧!”
卫灵公夫人南子,就是与宋朝有染的那个南子。卫灵公昏庸,宠幸南子,政事几乎全听这个女人的。子路,就是仲由,忠厚正直。孔子去见淫乱的南子,所以子路才不高兴。
孔子去见南子,还是为了在卫国推行大道,为情势所迫。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谁不需要把各方面协调好,把各种条件都准备好呢?圣人如此,吾辈凡夫俗子亦如此。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德,是至高无上的吧!人们缺少这种德已经很久了。”
何谓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既是不偏不倚,又是恒常不易。不妨这样理解,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也是最正确最科学的方法。
人若有此德,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为人处世,怎能不成功!
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又能接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人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就连尧、舜都很难做到啊。所谓仁人,自己要立也要帮助别人立;自己想发达也要帮助别人发达。能够拿自己来打比方,推己及人,就是行仁的方法。”
子贡数次问仁,既是自己有志于仁,也是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每一次问,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
这一次,孔子直接告诉子贡仁人的标准,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显然,以此标准来衡量,子贡与之尚有差距。孔子随后说出行仁的方法,就是“能近取譬”,说白了,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不说治世,就为人和育人而言,孔子均是楷模,不愧为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