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论语》第六篇 雍也 (16~23)

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却仅有宋国公子宋朝那样的美貌,在当今的社会里要想避免祸害也很难了。”


祝鮀,字子鱼,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祭祀中负责赞词,有口才,为时世贵之。

宋朝,春秋时期宋国公子,以美貌闻名。他受到卫灵公的宠幸,却又与卫灵公嫡母和夫人南子有染。后宋朝和齐豹、北宫喜、褚师圃一同作乱,把灵公赶出卫国。

字里行间,孔子透露的是,祝鮀之佞好过宋朝之美。但总的来看,孔子是在感叹礼崩乐坏的时世,受重用、得宠幸的不是善佞之人,就是貌美的人,而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却没有用武之地。

说实话,孔子教育的对象其实是贵族。对那些人,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而今天的我们,面临同样的时世,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出身不一样,家庭条件不一样,大部分人还得艰苦谋生,所以退而独善其身,怎么善呢?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门而走出屋子呢?为什么不遵循道呢?”


孔子在上一章感叹当前时局德才兼备之人难以获得重用,反而是奸佞、貌美之人盛极一时。

本章为上一章的承接,接连两个反问“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极度失望和个人情绪无法排解的悲叹。

“谁能出不由户?”,是大家都知道的生活中不能违背的真理,哪个能不经过门而走出房屋呢?

“何莫由斯道也?”,是孔子所以为的为人处世、社会治理的真理。为什么各国君主及士大夫不听从我的主张共同恢复周礼,共复文明礼仪之邦呢?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流于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


广义地理解,质,是一个人的本性,以及道德修养;文,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外在表现。这两方面要配合适当,才能相得益彰。但无疑,质是本,文是末,文是质的自然展现。

或者狭义地对应着我们的德与才吧,只有德才兼备,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有人说,为什么你老说贡献呢?其实,有贡献就一定有回报。好的社会,应该是这样,个人贡献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丰厚。反之,作出贡献的人越多,社会也就越好。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一个人应该正直地生存着,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躲避了灾难。”


孔子说的当然是真理,但真理却不是时时被社会验证!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持真理。古今中外,有很多的事例做着相反的证明,但正因为有了很多的仁人志士,有了很多的不计较个人利益的殉道者,社会才得以向前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那些真正的星星才光彩夺目!做一个仰望者,做一个追随者,就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它的人比不上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比不上以它为乐的人。”


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三种境界。

这里的“之”,对应着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应着客观世界的全部。

学任何东西,做任何事,都如此。所以,这就启示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选择对了,做到乐之,就更容易成功!但现实生活仍然无奈,更多的人只是艰苦地谋生,这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了。但一个宽松自如的社会,选择乐之从业的总要多些吧。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有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不要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第一感觉,这个中人之说,也是有偏颇的。虽然人的智力确有不同,但除去弱智、智障之外,基本上是由后天学习造成的。对于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正常的人,怎么判断是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呢?

但因材施教,却是值得赞赏和推广的。因材施教,不能理解为按照一个人的智力情况来实施教育行为,而应该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现有的认知基础来实行的。与之相对应,基础教育阶段的分层教学,则是较低层次的无奈之举了。

现在的教育者,既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个现实因素,进行差异化教学,但又切忌以此为借口,不负责任马虎教学,误人子弟。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智,孔子说:“致力于使民众的行为符合义,对鬼神敬而远之,就可以算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是仁了。”


樊迟,名须,春秋末鲁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入孔门前务农种植,而且深有研究,有重农重稼思想。

樊迟两问,孔子两答,一智一仁,核心都在于为民。智是使民众从义,仁是先有民众,后有自己。

虽然孔子的智、仁等都是为等级社会服务,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这个圈囿,尽心尽意地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服务。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也往往被我们拿来胡诌,但其真正的含义,往往不被理解。

要搞清楚它的意思,首先应当明白什么是智者,什么是仁者。

智者,是指深谋远虑,有知识有能力会掌握时机择时而动且坚持不懈的人。这不就是水,这么灵动,这么百折不挠。这么积极,这么跃跃欲试,等待着时机,这不就是动。这样怎能不成功,成功了怎能不快乐,怎能不是乐呢?

仁者,是指一切行为都遵守道义,符合爱,符合社会一切进步准则的人。而且行为上的体现,是有一颗仁者的心!遵守道义,符合规范,这不就是山,千百万年都一直屹立不动,可不也就是静。正因为如此,才能亘久,亘久可不就是寿!这个寿,不能狭义理解为个人的生命,应该理解为他所遵守的仁道。

唉,命可夭,道千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