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孔子:“可以让仲由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政事你觉得有困难吗?”季康子又问:“可以让端木赐管理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你觉得有困难吗?”季康子又问:“可以让冉求管理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政事你觉得有困难吗?”
季康子三问,孔子三答,不过都是反问式的回答,故让后人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但是基于“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都是肯定三个弟子不同的优点,那么孔子的回答就应该是肯定的。所以我解读为“对于管理政事你觉得有困难吗?”,只不过文句中省略了“你觉得”而已。
季氏为鲁国三桓之一,妄自尊大,不守礼法。所以季康子来向孔子打听他弟子的情况,孔子当然就很矛盾。一方面,他想自己的弟子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发挥自己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鄙视季氏一族乱礼法行为,不想弟子为虎作伥。这或许就是孔子只是明确介绍各自弟子的优点,而不正面回答的原因吧。
“果”、“达”、“艺”,有一就可,若三者皆备,就更了不得!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人说:“好好的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
闵子骞,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人,以德行与颜回并称,而其孝悌之德尤为世人所称颂。“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就为其所言。
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入,无道则隐”。季氏专权,违礼僭越,岂是有道,所以闵子骞坚决拒官。拒官的岂止闵子骞,冉雍不也是为季氏做地方长官三个月就辞官,又回到孔子门下吗?
至于当代社会,如果能当一个好官,当然行!如果现实生活中是一介草民,也无需感叹怀才不遇,更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努力做好自己,影响家人及身边的人,施于有政,不也是很好吗?!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把手伸进去,握着他的手,说:“没有这个道理呀,这就是命吧!这样的人竟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也会得这样的病啊!”
伯牛,就是冉耕,是冉雍的哥哥,冉求是他们的弟弟。冉氏一家三兄弟,皆位列“孔门十哲”。
弟子有病,孔子亲自探望,说明是重病。而从窗户握手,不进入室内,说明还是传染病。这里的“亡之”,应该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意思。德行这么好的人,得这样的重病,谁都为他惋惜,但这就是命吧。
现在的社会高度发达,医疗得到飞速发展。一个人,只要注意合理营养,科学锻炼,再加上常规体检,就基本上可以保证没有什么大的健康隐患了。
但我重点要说的是,我们的医疗行业,不能以利益为重,导致过度医疗,甚至恶意医疗。我们已经在建设数字社会了,能不能把医疗行业的数字化建设搞好,注意监控和合理防控,防止过度医疗的出现,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呢?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地方,别人都受不了那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从来没有改变仍然觉得很快乐。多么贤德啊,颜回!”
这里的核心是“不改其乐”,那么“其乐”是什么?要知道“其乐”是什么,那就要先了解颜回这个人。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两处都是孔子对他的夸赞。从这些也可以看出来,颜回的乐,既有“不违仁”,也有“好学”。“好学”的目的,还是“不违仁”!所以,从内心出发,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全都合乎仁,这就是颜回的快乐!
一个心中只有仁义道德的人,怎能不安贫乐道!
别用我们现在所谓的既要有物质生活又要有精神生活来补充和纠正,那是对圣贤的污辱!
贤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到半路实在没有力气了才停下来,而你现在就给自己划定了界限,不肯前进。”
冉求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曾赞他“求也艺”。但在更重要的仁德方面,冉求就不如自己的哥哥冉雍了。
何谓力不足?难道学艺力足,学仁德就力不足?
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此观之,冉求用力不足来找借口,实际上是舍本逐末,怪不得前文有违背“周急不继富”之举。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子夏,就是卜商,名列“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说明子夏非常年轻时,孔子就定义他为儒了,只是告诫他,要成为君子儒。事实上,子夏也确实不负老师教诲。孔子离世后,他秉持老师的志向,来到魏国河西教学,李悝、吴起、魏文侯皆是其门人,对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
无论我们怎么理解,小人儒和君子儒,都是儒,但却是两种境界。我愿意把君子儒理解为,以天下为己任,服务于苍生。到现在,应该把君子儒发展成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吗?”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不是有公事,也从来不到我屋子里来。”
子游,就是言偃,“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45岁,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教育家。
子游认为澹台灭明是人才,是基于两点。一是行不由径,不走邪路;二是没有公事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前面说明他方方正正,光明磊落;后面说明他大公无私,不搞乱七八糟的朋友圈、饭圈。
放在任何社会,这也是每一个干部必备的素质。可惜现在,在我们国家,有这种素质的干部真的是太少了。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军队败退时,他在后面掩护。快进城门时,他使劲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殿后,实在是马跑不快啊。’”
孟之反是鲁国大夫,其为人所知,虽仅因为孔子的一句话,但窥一斑可知全豹,说明孟之反这个人,一定是有德之人。除此事之外,他的其它言行,也一定让人称道。
孔子绝非八卦者也,他之所以说到孟之反其人其事,肯定是以此教育弟子。
另外,孟之反不仅不夸耀,而且还掩盖自己的掩护撤退行为,除了有其高贵品质外,也与鲁国其时复杂的形势不无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