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6·22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2)知:音zhì,同“智”。(3)务:从事、致力于。
(4)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有智慧,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感悟】
在本章之中,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问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一、什么是智慧。从孔子的回答来看,好像这个智慧跟我们一般的智慧的理解有所不同。孔子认为一是要专心为老百姓服务,二是要尊敬鬼神,但是呢又不能够沉迷其中。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非常具有辩证法的,孔子认为这两者不可分割。敬鬼神其实是教化老百姓的一种手段,《易经》上面讲以神道设教。《论语》上面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果把抓住主要矛盾看做是一种智慧的话,孔子这句话确实充满了智慧。
二、关于仁的看法。在其他地方,孔子关于仁的标准是非常高的。非常难得的是,在这里他给出了具体的标准。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按照孔子一贯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的这句话对樊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让樊迟在追求智慧和仁德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孜孜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