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女孩,在学校里霸凌同学。 霸凌是怎么形成的?孩子对待别人的方式是别人对待她的方式,霸凌行为反映的是她的情绪和情感处境。
比如:家庭环境里,孩子的感受经常被忽略,自尊心经常被伤害,爸妈或别人对他的态度用攻击或自责、打骂这样的方式对她,孩子就会产生情绪冲突。如果单纯的把他放到情绪问题,孩子在学校里跟人交往行为,一旦进入情绪问题,不再以理智为目的,必须找一个对象把情绪释放出来。
杜威:隐藏的情绪目的,人一旦有情绪,表面上看是在实现理性的目的,实际上背后隐藏的有情绪目的,优先实现的是情绪目的,而不是理性目的。例子:我们对孩子批评、打骂、指责完之后,并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好,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批评、指责、打骂孩子……,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疯狂的行为?我们通过批评、指责、打骂的手段并没有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为什么依然固执的还在使用批评、指责、打骂的手段?它的合理性解释:我们的情绪目的优于教育目的。
简单说爸妈这种教育行为不在以实现教育为目的,这种教育行为就变成了一种发泄情绪、表达情绪为目的。
如果教师对待学生这样,就是泄私愤,我们不去进行这种极端的表述,但这样讲是有道理的,它背后的原理就是情绪目的要优先于人的理智目的。
孩子在家里产生对抗的情绪,首先他的情绪目的优于他的理智目的,爸妈可能是为了让他变得更好,给他讲的那些道理也都言之有理,这时候我们讲的再言之有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已经产生严重的情绪冲突,而这种情绪冲突的是指向特定的对象,①:如果爸妈伤害了他,他这种情绪指向的就是爸妈。②:数学老师可能哪一句话不小心伤了他的自尊,数学老师课讲的再好,这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只要是数学老师的课,他就不愿意学,所以他表达自己的情绪目的。所以有些孩子这种情绪目的,他只向特定的对象。然后情绪目的优于他的理智目的,在他实现之前,其他的我们再好的行为,你跟他讲的在对的道理啊,对他在有用的东西这个都不重要啊,因为人就是这样一种有情物种。
此案例中的孩子,可能感受被忽略,有严重的情绪冲突,或者被伤过自尊,有压抑的情绪,但是他这种情绪,如果在他对象上,对象要比他更强大,比如:老师及父母,他们更强大,但是孩子又得依赖他,暂时他没有能力去对抗,或者没办法在他的特定对象上实现情绪目的,比如:跟爸妈摔碗,扯着脖子喊,或者用同样的方式去伤害自己的父母,他做不到,有一些孩子就把这种情绪目的泛化到比他弱小的人身上,如果整不过父母,整不过老师,整不讨成年人咋办?我这个情绪目的还有待实现,所以她对象发生了一个转移。
转移到比他弱小一点的同学,或其他人身上,他就用他人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比他弱小的同学,以实现他的情绪目的(通过这个,找到一个出口)。一般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一),我们很容易给她标签化,把这种行为叫做霸凌,一旦孩子的行为,一个八岁女孩他的行为被标签化,换句话说,正常的同学之间的冲突,老师就批评说服教育一下就行了,大家都不会把它叫做霸凌。一旦被标签化的孩子他可能也是正常的同学之间情绪冲突,甚至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容易把它叫做霸凌,孩子一但被标签化,他整个的行为就都容易贴上霸凌的标签,甚至一个眼神都可以,他再从这个标签里面走出来,就是也蛮困难的事情。
(二),他这么对待弱小的同学,像老师、母以及别人家的父母都会指责孩子这种为,我们通过指责、打击他这种行为,会继续的反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①,她会让这个小女孩儿产生更强烈的对抗的情绪。②她用这种方式(攻击别人的方式),就会成为他固执坚守的唯一的出口,她这种方式、手段会越来越固执,因为我们给孩子标签化,或者单纯的去指责她、打击她、给她讲道理,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建议:(一),我们优化一下家庭环打山她、给她讲道理,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
建议:(一),我们优化一下家庭环境,爸妈善于看见和接纳孩子的感受,这个孩子应该有长期被压抑感受。(二),给孩子话语权、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孩子在表达时,我们把孩子当成宣泄情绪的出口,不贴标签,不给她做评判,说你这么想对不对,你这么做对不对,或者说你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啊,是坏孩子的行为,不给他去做这些道德评判。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她的感受、她的愤怒和孩子的无助感。(三),家校合作,爸妈跟老师之间做一个沟通,更好的去认识这个问题,如果爸妈跟老师就都能达到共识,可能在学校里边儿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正向的确认,对孩子的感受多一些理解,甚至这个老师更愿意去拥抱这样的孩子,她可能会柔软下来。学校及家挺,从情感的角度支持一下孩子。(四),爸妈建小圈子,和孩子走得比较近的,利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带孩子多与其他家庭聚会,让孩子在群体中学会恰当的、合理的表现自己。孩子攻击人,是情绪表达成千上万种,其中的一种。我们会给孩子贴一个标签叫霸凌。人可以通过攻击自己来表达情绪,可以通过沉默来表达情绪,也可以通过破坏公共设施表达情绪,孩子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是实现自己的情绪目的。不仅孩子如此,其实每个人人都是这样,让孩子知道除了这种情绪表达之外还有别的选择,能够更安全,更有效的处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