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很熟悉,作为学生的我们,从小就对他的一些诗耳熟能详,尤其是对他晚年写的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可他晚年的诗中总带有一点淡淡的愁,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由我来讲讲王维的一生吧!
在唐朝,最大的名门望族有七族,其中包含五个姓氏,王维所在的太原王氏就是其中之一,而王维的母亲也是七族之一,崔氏。父母的家庭背景都不简单,父母从小也都接受着贵族的教育,被培养的非常优秀。拥有着贵族血统的王维,从小也受父母的各种培养,父亲教他诗文,母亲教她书画,这也就造就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王维。王维从小也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本领,在很小的时候就出口成章,过目能诵。
拥有如此雄厚的家庭背景,自身也拥有着惊人的天赋,王维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可上天不会一直眷顾一个人,王维不幸的人生,从他九岁那年开始了。
九岁那年,王维的父亲去世,留下王维和他的四个弟弟,两个妹妹。母亲崔氏沉痛之下,变卖家产,带着孩子们回到了自己的娘家。从此,太原王氏他父亲这一支,开始没落了。
作为家中的大哥,王维肩负起了重振家业的重任。在他十五岁那年就辞亲远游,到长安城踏上寻官之路。
刚离开家的王维也不过才十五岁,浑身上下都透露出那个年纪的少年,独特的、放荡不羁的特征,那个时期的王维拥有着做游侠的梦想,与其他早早离家的少年一同骑马、饮酒,过着潇洒的生活。
离家两年,十七岁的王维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虽没有直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可诗的最后一句,却以想象兄弟思念自己,流露出了一个少年对家人浓浓的思念。
大概是因为有儿时的积淀,王维在二十岁时就高中进士,仕途一片大好。可好景不长,在王维二十一岁时就因黄狮舞被贬官到了济州做司仓参军,是一个不大的小官,王维整整做了五年,在他二十六岁时辞去官位,离开了济州。二十七岁时又到河南淇县做了淇县的一个小官。二十九岁时,幸运之神仿佛又眷顾了王维,王维受到了宰相张说的推崇,任集贤院校书郎一职,官位还不小。我本以为王维的仕途会一路高涨,走向他人生的巅峰呢,毕竟已经三十出头了,年纪也不小了,所谓“三十而立”,男性三十岁就应该有所作为了,可不幸又降临到了王维的头上。
在王维三十一岁那年,他的妻子崔小妹难产去世了。崔小妹是王维母亲崔氏家族的女儿,从小与王维一起长大,两人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都很了解,又两情相悦,如果能一直在一起,那将再幸福不过了。可崔小妹却难产去世了,还带去了王维那还未出生的孩子,这是对王维最为悲痛的打击,一下子老婆孩子都失去了,而此时的王维也就刚过三十岁而已。继崔小妹之后,王维没有再娶,对妻子非常的专一,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好丈夫,只不过可惜的是,他还没有真正做上父亲。悲痛之下,王维辞去了官位,开启了他长达三年的吴越漫游。
后来张说不幸去世了,他推举张九龄为下一任宰相,继续招贤纳士。王维三十六岁那年,被宰相张九龄看重,做了右拾遗。可也没过多久,张久龄的母亲去世了,张九龄不得不回家守孝三年,王维的官位也变小了。
此时的王维已经遭受了很多打击,亲人离世,朋友已散,他准备投奔孟浩然,毕竟他和孟浩然之前也是一见如故的。可向王维迎来的,却是孟浩然的坟墓。
安史之乱,王维被迫做了伪官,在这期间,王维虽一直心系祖国,期待皇帝可以回来平定安史之乱,甚至还写下《凝碧诗》。这首诗也是救了王维的命的。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和王维一样被迫做伪官的大多死的死、流放的流放,结局都非常的惨。王维的弟弟王缙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他让这首诗传入了皇帝的耳中,皇帝听了很欣慰,仅仅只给王维降了一级官。可他毕竟做了伪官,没有像一些儒生一样,哪怕是自杀,也不会遭受别人的胁迫,可做到这个哪有那么容易?因此,有一些人就赞扬王维,说他作为官期间也不忘心系祖国;可还有一些人,他们说王维没有骨气,做不到英勇就义。
而仅仅只降一级官看似是王维的幸运,可却又是王维的不幸。命虽是保下来了,可却对王维精神上有了不小的打击,他也觉得自己做不到无畏,不够的有骨气,一度的自责自己。王维的晚年官位一路高涨,可这却并不能使王维高兴,这使他活在了这种低落的情绪当中,在他晚年的诗歌当中,看似是隐居的悠闲情趣,可那也只是他想追求的内心境界罢了,经历了这么多,他又怎能一点不在意呢?
六十一岁,王维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他这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甚至到最后有些消沉,但他也有他的伟大之处,仅仅是有些消沉,还不至于堕落,还在一直追求自己内心最高的境界,不管怎样,都应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