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是过去中国父母最为热衷的事。然而,时代变了,人们也许有同样的追求,但是结局不尽如人意。
大学毕业时,曾向父母问过找工作的意见,我说想去南方看看,他们爽快地同意了,还叫我不用管他们,自己想去哪去哪。这种自由,给予我很大鼓励,在找工作的时候,从不考虑离家远近,只知道男儿志在四方,结果入驻南京。然而,在外面的时间越长,对自己的选择就越抱有怀疑。的确,家人不想阻挡我的发展,任我翱翔,但是他们在慢慢的衰弱,越来越需要有人照顾。虽然家里有大哥在,但是他也有外出打工的需求,如果我们都不在身边,他们该怎么办?那些在外打拼了几年的同学最终都陆续的回了老家,他们也都劝我,要我也找一个离家近的工作,父母能老有所依,我说还有时间,我再闯闯。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愿望,但是更多人闯着闯着,就再也回不去了。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在这之间从来没有和父母见过面,父亲病了回不去,父亲故去了也回不去,直到自己两鬓发白才得以回到老家。那时母亲已经93岁,再晚些回来,估计也见不到了。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但是身为父母的人,不知道看到这样的消息会有何感想。确实,儿女所获的名誉,父母同样可以享有,可名誉带来的安慰,能否抵消孤独带来的忧郁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向外跑,村里的要去城里,三线城市的要去二线、一线,一线城市的要去往国外。这对现代家庭来说,犹如釜底抽薪,留下一个个“空巢老人”。
李老夫妇过空巢生活已经十多年了,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如今都定居在北京。两位老人算得上是功德圆满,在他人眼里,绝对是让人羡慕的成功表率,但是他们的生活很苦。他们有充足的养老金,刚退休时,还可以经常出门旅游,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加,身体越来越不利索,偶尔的一个跌倒,都有可能要了两口子的命。但是儿子们没有一个能回得来,家里没有年轻人,生活一下子没了保障,虽然雇了几次保姆,但是结果并不理想,索性就不再找了。有一次,夫妇俩都病倒了,好在有邻居及时发现,这才挽救了两位老人的性命。两个儿子从北京匆匆赶来,在医院里,老太太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委屈,大声哭了起来。哭声并不能改变现实,等老人恢复了些以后,孩子们又匆匆赶回了北京。
为人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广阔的前程,但是人至迟暮,无助带来的孤独会渐渐渗透,直至全身。对于儿女,父母的生养之恩,除了用金钱和物质来回报,可能再也想不出其他的办法了。
我母亲是安徽人,远嫁东北,结果长年回不了家。自我出生的二十几年里,母亲只回家过三次。虽然现在交通发达了,但又为生活所累无法远行,结果只能逢年过节送点钱过去。当年,我也认为交通便利,距离不会再是问题。可交通越来越便利,人却越来越忙,回一趟家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时才发现自己又想错了。
很多人都远在他乡,留下父母在家里独守。那些挂在墙上的老照片,是否每时每刻都在刺激着他们,让他们期待孩子的陪伴;抑或每时每刻都在提醒他们,他们还有几个孩子,他们都很成功,都在大城市,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庭~
现在孩子可能在未成年时还是自己的孩子,一旦成人了,就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存在是为了维持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们的忙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此时的父母又是什么样的角色呢?是镜头下的昏暗,是画面中苍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