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橙子们在践行三件事时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不知怎么写、写了完不成、完不成不想再写等等,现在就和大家聊聊我的经验。
问题1. 每天要做的不止三件事怎么办?
刚开始使用三件事时,会有两个极端,要么事多不知写哪个,实在没辙就像翻牌子似的;要么事少没有东西写,然后就滥竽充数,觉得至少自己看起来还是有点事干的。
先说第一种吧,邹鑫老师在去年橙子训练营讲过《回归人性的自我管理》,里面把人分成两类:秩序狂和自由控,如果是秩序狂,建议用列清单的方式把要做的事都写出来,然后按照重要性筛选排序,从中找出最重要的三件事,而重要性是根据你的年计划、月计划来定的。在这个环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的人用APP、有的人用本子、等等,哪个用的顺手就用哪个。如果是自由控,建议把事情分成重要和不重要两大类,慢慢的你会发现不重要的事越来越少,可能最后就没有了,因为可能别人就已经做了。
第二种没有东西写的,说明自己没有目标,可以考虑下自己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提高什么,等等,想着想着就出来事情了。
我呢,是个秩序狂,现在用的是“滴答清单”APP列清单+三件事聚焦重点,对我来说这会增加掌控感,不用担心忘事儿。不过这种方式不一定适合其他人,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问题2. 每天的三件事总是不能完成怎么办?
问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高估了自己,就像课上讲的“不能”;二是自己想偷懒,如同课上的“不想”;三是经常会有突发事件冲掉了原定计划,如同课上讲的“不允许”。
对于“不能”,课上有三种方法:1.细分目标降低难度2.找一个人启动法3.番茄钟。
而我用的最多的是:细分目标降低难度。比如有个工作项目,困难重重不知如何下手,但经过分解后,随着完成进度,发现竟然推下去了。
对于“不想”,课上有三种方法:1.想想不做有什么坏处2.不要太完美3.如果不重要就删除,如果重要就吞青蛙。
而我用的最多的是:吞青蛙,比如听1小时专业课,对于一个职场母亲来说,家庭、事业、自我提升都兼顾太难,所以我把这件事放在上班的路上完成,然后一天都会无忧。
对于“不允许”,课上有三种方法:想想到底是什么妨碍我,时间?空间?人?时间的话就会看下“不想”,空间的话就换环境,人的话就主动沟通。
而我体会最多的是:换环境,比如在家里学习,有孩子闹受影响,所以我用了几种方式整合,效果还不错,感兴趣的可以看下我的文章。
问题3. 每天的小确幸写不出来怎么办?
刚开始写小确幸时真是不开心,脑子里空空的。老师在课上讲小确幸有五个方面:1.锻炼身体2.预约的感受3.投入良好关系4.有意义的事5.擅长或投入的事。
而我在践行时,推敲什么是“细小而确定的幸福”。细小:说明可能被自己忽略、很容易达到;确定:说明能够实现;幸福:说明心里觉得愉悦。把这三点整合后,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问题4. 每天的三件事总要调整怎么办?
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总有突发事情,或许是因为自己没有计划,不知轻重缓急。三件事不是便条,而是聚焦最重要的事,大方向不变的话做出微调还是可以的,不需要因此有负面情绪。在调整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计划,慢慢找出规律,多关注结果就会多聚焦价值。古典老师曾经说过,在制定年计划时用铅笔,同时记得带上橡皮擦。
问题5. 打卡已成习惯但觉得没用怎么办?
出现这个问题就要想想你打卡的目的了,就像有的人加入早起打卡群,是为了养成早起的习惯,但为什么要养成早起的习惯呢?这就要看你的目的了,因为跟风?因为学习?因为健康?还是因为别的?哪个理由最能打动你就用哪个鼓励自己做这件事,这样才有做这件事的意义。三件事打卡也一样,每天的PDCA就像螺旋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如果再与生命之花结合,你会在每个月都能看到成长的结果。当三件事提高了你的自我管理能力时,相信即使没有人让你做,你还是会做的。甚至到那时候,即便是没有打卡这个形式,也会在大脑里形成计划思维,那才是打卡最终的目的。
问题6.小确幸是计划要做的,我喜欢记录已发生的怎么办?
有没有发现,小确幸没说一定要和三件事一起写哦,如果喜欢惊喜并且好事连连的话,可以不用提前规划,然而大多数人属于忙碌中忘了自己,所以需要事先为自己做点什么,以此来滋养下心灵。
在最后呢,我想说下每天回顾。
发现有的朋友会在感悟中长篇吐槽,在这里我推荐课上的回顾三问:1.怎样能让成就感或幸福感再高一分?2.今天从生活中学到哪句话?3.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
我自己尝试后发现这个方法会有正面推动导向,会促使你进一步思考,大家也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