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个能做到让生活之地因自己而被冠以“人杰地灵”名号的人,该有多么优秀啊,徐孺子做到了!
江西南昌的徐孺子出身名门之家,九岁时就能背诵诸如《春秋经》等名家著作,15岁接受系统教育,20岁进入太学。由于其勤奋努力,不久就成了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多次被朝廷举为孝廉,甚至皇帝还多次举办隆重仪式,要征召徐孺子做官,但都被他婉言拒绝。
东汉朝廷昏庸无道,民不聊生,让徐孺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当然不愿意与黑心官吏同流合污,但要他与这些人针锋相对,他也明白明显不现实,毕竟“大树将颠,非一绳所能维也”,与其与他们做无谓的抗争,还不如远离政治漩涡,教书育人,教化乡里,过清净且清白的人生。于是他离开太学,回到了家乡,潜心做起了教育。
徐孺子一生淡泊明志,恭俭义让,在乡里他乐于助人,自小时就会劝解邻人:命运由人,不要纠结于字形;对老师敬爱有加,老师过世,他亲去哭祭;对别人他也尽心尽力,周围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的资助;于自己则严格要求,亲自耕作土地,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他坚决不吃。
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世人敬重。陈番做豫章太守的时候,一下车便要去拜访他,前来迎接的主薄劝告说:“同僚都在官府等着,给您接风洗尘,还是先回官府吧!”但陈番断然拒绝,不仅坚持先去拜访了徐孺子,而且还在家里专门为其设一坐榻,等徐孺子来了,就放下坐榻,与之共谈,等徐孺子走了,就收起坐榻,恭敬以待。单一坐榻就可以看出徐孺子在陈蕃心目中的地位。
这件事成为美谈,历来为后世人们传颂,王勃也以此作为江西南昌人杰地灵的典范,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徐孺下陈蕃之榻”。不仅文人墨客,就连起义的农民军也都佩服徐孺子,相约不准攻打他所居住的地方。无形之中,徐孺子成了护身符,很多人为避战乱,都纷纷聚集到他所居住的地方。他死后,当地人们纷纷建立庙宇、筑路修湖来纪念他,再后来,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也都竞相赶来,写文树碑极力推崇他。
今天翻看《世说新语》,读到《陈仲举礼贤下士》时,忽然对徐孺子有了极大的兴趣,我很好奇,一个一生并没有多大成就的读书人,为何会受到人们如此的推崇呢?
后来再查阅徐孺子的事迹,看到一则小故事,说他听到自己好友郭泰的母亲去世,就不远千里奔丧,到达后,在好友母亲坟头放上了一把青草,就转身离去。
一把青青草,葳蕤如碧玉。这一幕让人不由得想起《诗经》里的那句诗: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用“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来比喻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情操的人,再想想朱熹的《孺子祠》“孺子高风何处寻?东湖台观水云深。生刍一束人如玉,此日凄凉万古心。”我豁然开朗,人生在世,不在于成就高低,为人处世的态度至关重要。
知识渊博、行为高洁的徐孺子如一把青青草,不,如一块洁白温润的玉,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着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