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当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各种压力下情绪容易走极端或不觉中形成心理疾病,个中原因复杂且多变,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所有的病因都是聚焦于情绪的压力。其背后隐藏的不外乎繁重的学业、对未来的担心焦虑、家庭关系、学校中遇到的挫折、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等主要方面,怎么解决,笔者没这个能力开出药方,但在身居美国的几年间,从自身三个孩子的经历看,可以简单介绍和比较青少年时期不同面临的问题和学习模式、校园文化、家庭责任等内外影响力,随笔漫谈,自由聊天,不一定有什么真知灼见,但身为父母,作为家庭一员,和千千万万不同地域的为人父母一样面临各种困惑、焦虑及压力。感同身受,为孩子做榜样,向内挖潜力,尽力给孩子创造好环境,自己闲暇也开始起步学习些时间管理、亲子管理方面的内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还组成了践行团队,彼此赋能鼓励。借此也通过练笔并以探讨形式和感兴趣的家长共同寻求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有效学习途径。所以笔者将以分期节选的形式围绕青少年教育说东道西拉家常,分享的不专业,敬请见谅!
(二)家长的焦虑与孩子情绪变化的表象
国内学生的压力大甚至喊了多年的弊端已是不争的事实。你说哪个家长不是经历过给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的困扰?超前教育、拔苗助长的案例比比皆是。不输在起跑线是个伪命题,孩子幼儿园都恨不得开始学小学的课,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珠心算、认多少字,背多少唐诗,《三字经》《弟子规》要求滚瓜烂熟,还不说什么英语、钢琴、舞蹈此类的爱好班,家长想想都心疼又心累!孩子有兴趣还好,没兴趣看到别人家孩子聪明伶俐地学这学那,心痒心焦心烦心燥自不必说!孩子一上小学家长们更觉得身不由己了,托关系,找门道,交点儿赞助费,为上好学校各显神通,甚至不惜代价买学区房,想尽办法占尽先机,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怎么不操心!况且这真是一个实实在在、躲又躲不过的拼爹的时代!不要说日常的管理接送,义务与责任的强压加上社会风气的攀比症、焦虑症自然的就传导到孩子身上,父母的情节就是这样啊,“你看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他们学习不好,考不上重点学校能对得起家人吗?”不求回报的抚养孩子那是很高尚的事,但有哪位家长没有点自私这种心理?除非那些不得已的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是特殊的另一种群体,那是生活所迫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多数的父母养娃育娃都是先于孩子焦虑纠结的,包括各种随波逐流的思想方式和强压灌输的各种理念也都是在折磨困扰着父母们。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婚后要孩子的积极性不高?哪怕放开二胎三胎,主要原因不是养不起,而是教不起,培养一个优秀孩子的教育成本太高,还把父母折腾的精疲力尽,不犹豫不胆怯不盘算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一颗坚强的心、认识上的坚定和充分的准备负担起养孩子的责任是绝对轻率的,尤其是想指望家中老人或他人来教育孩子的这种思想更是不靠谱。我们没有人例外地排出这种情绪的干扰,这是一个怪圈,有了孩子就不能对他们放任自流,那种放羊式养娃当下很难行得通。但你想让孩子出类拔萃又不是轻松的事儿,普普通通不甘心,况且面对从小到大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天天灌输着“知识改变命运、改变人生”的心灵鸡汤,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平台、圈子,可以说家庭一切的资源倾尽全力。这种投资教育的出发点本身有错吗?没错,错在竭泽而渔式的投资,错在大费周章的形式主义,错在千篇一律定式思维,所以就有铺天盖地的刷题、考试、排名、补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循环往复,源源不断。孩子像家庭、学校联合操纵的机器,缺少生机活力而呆板机械地运转。现在城里普通的小学生晚上10点前都是做不完的作业,父母还必须检查签字,微信班级群的安排都是满当当的,况且很多小学题刁钻深奥的不可思议,父母大多是和孩子泡在一起来学习的。有多少父母辅导孩子望题兴叹的,这种体会简直有损我们成人的智商,更不用说初中、高中的学生!不补课能行吗,孩子考的分数低都能接受吗,能“跳出三界”外脱离这种环境自由发展吗?很难很难,除非家庭特别有实力上那种昂贵的国际寄宿学校,那是国际接轨的一种新型模式,相对压力轻松一点,但普通家庭是望其项背的。在我们15号的团队视频会上,又谈到这个话题,都华同学说她们区域初三的学生检查一多半都是抑郁症患者,以点带面,可见一斑,你说这么多孩子的相同遭遇肯定是社会大环境多头并进给孩子逼成这样的。
我们逃避不了这样的现实,即使嘴上说着孩子学业成不成功无所谓,可让孩子一进入这个马拉松的赛道上还是在明里暗里地较劲儿。而我们父母还总是用“恨铁不成钢”、非黑即白的焦躁情绪对待孩子。如果给你一个问题:你是让孩子带着抑郁症拼着命挤进清华北大,还是自我满足开心地上一所普通大学混青春?敢说多数家长会选择并认同前者而蔑视后者。因为我们会认为,现在的孩子就是太矫情,吃不了苦,受不了罪,给他们压力也是为他们自己好。即使孩子情绪上有问题,一般轻视漠视,不以为然,就觉得孩子大了会心理成熟,会自我疗愈,会恢复平静,会摆脱困扰。这种忽略,这种欠缺,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深处并缺少孩子情绪变化的认知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这种潜伏的因素往往也诱导着孩子滋生的不良情绪向纵深发展。
在这样一种教育“里外煎烤”的背景下,能做到的首先是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作为清醒的父母,在治标不治本的前提下,做预防总比不做强,总不能事后亡羊补牢。尤其针对不听话有些叛逆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个敏感时间段更得精心注意。比如孩子突然安静或沮丧、急躁,有精神上的恍惚,心情起伏不定,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做什么无精打采,像变个人似的有怪异的举动等。再比如失眠或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压抑低落,充满怨气,爱说什么太难太累,什么事儿喜欢憋在心里,什么事儿都觉得无意义,不太喜欢和人交往与沟通。还有遇到什么事儿就特别的激动或绝望,显示出无法接受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应当快乐的年龄失去了孩子本身应有的快乐活力等。诸如此类以上表现,操心费心的父母首先应该细心关注的,包括和学校老师甚至孩子的伙伴经常性了解沟通也很有必要。要清楚很多孩子情绪不好甚至有浅度深度抑郁,自己苦恼却喜欢憋在心里,大多选择默默忍耐,独自承受,还觉得那是一种坚强的表现。其实我们知道,孩子选择保持沉默,只会让低落的情绪或抑郁变得更加严重。还有不少学生把抑郁当隐私,不承认也不敢把自己的病情诉诸外界,怕父母担心,怕别人觉得自己矫贵,有的怕得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被迫中断,可是当负面情绪一直拖延不能及时调整诊治,心灵的折磨创伤肯定是越来越重的。其实那个人没有心理问题,但对未成年人把它看成心理疾病就是准确的定义,因为它会提早一点点消耗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大脑无法分泌活力因子,逐渐丧失对快乐、对幸福的感知。你说年纪轻轻的就失去生活的信心,明明比以往过上了好很多的条件比如说衣食无忧但却让思想能陷入灰暗地带,空虚、无助、孤独、挫败感、缺乏自信能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样的情绪施压在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应该向往美好生活的孩子身上是能够轻易击垮一个人的,就像美丽的肥皂泡很容易破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