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当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各种压力下情绪容易走极端或不觉中形成心理疾病,个中原因复杂且多变,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所有的病因都是聚焦于情绪的压力。其背后隐藏的不外乎繁重的学业、对未来的担心焦虑、家庭关系、学校中遇到的挫折、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等主要方面,怎么解决,笔者没这个能力开出药方,但在身居美国的几年间,从自身三个孩子的经历看,可以简单介绍和比较青少年时期不同面临的问题和学习模式、校园文化、家庭责任等内外影响力,随笔漫谈,自由聊天,不一定有什么真知灼见,但身为父母,作为家庭一员,和千千万万不同地域的为人父母一样面临各种困惑、焦虑及压力。感同身受,为孩子做榜样,向内挖潜力,尽力给孩子创造好环境,自己闲暇也开始起步学习些时间管理、亲子管理方面的内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还组成了践行团队,彼此赋能鼓励。借此也通过练笔并以探讨形式和感兴趣的家长共同寻求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有效学习途径。所以笔者将以分期节选的形式围绕青少年教育说东道西拉家常,分享的不专业,话题较散乱,敬请见谅!
(一)孩子情绪极端的案例不断敲响警钟
5月9日,适逢母亲节,也是我们践行团队第36次线上视频会。其间都华同学谈到本地两名初中学生自杀了,其中一名是她居住小区的。晚上米灵儿同学转发了一篇我们易效能学员方琳在母亲节写的一篇短文,看了很受感动,这是她和女儿相互和解、走出抑郁、绽放自我的案例(如果需要,可以粘贴在文中)。Melissa组长也转发四川成都某中学一名孩子跳楼的文章,网上前几天刷屏讨论,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应该说,年纪轻轻鲜花般的孩子能够走上绝路且屡屡发生悲剧不能不让我们深刻反省,异乎寻常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其实我是很轻易想到十几年前我岳母家的一位非常要好的邻居老太太,平时主要接送和照看她十几岁的孙子,但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父母管教训斥的多,结果得了抑郁症竟从家里十六楼纵身跳下,更为可悲的是这位奶奶认为自己没有看管好孩子内心一直自责愧疚,情感上也接受不了家中唯一孩子离去的事实,没两年的时间心情郁郁寡欢也得急病走了!那时候这家人一老一少的命运遭遇我岳母每每提起来都感叹唏嘘不止。但在我们年轻人心里总是疑问,怎么可能会这样,天灾人祸的事难以避免,这都是人为可以避免的事非要至于寻短见吗?有什么样的情绪失落或者压抑让人走不出来偏偏轻率地了结珍贵的生命呢?孩子的活泼好动、充满新奇、阳光烂漫的生活真没有吗?平日里那么宠爱孩子恨不得都“敬着”多数的独生子女们,社会发展和生活条件都慢慢好了,难道心里还有如此多的黑暗、扭曲、消沉、不理智、草率、甚至没有一丝温暖的人间留恋吗?复杂的成人世界搞不懂,孩子的世界更看不懂,你说成人的压力大,孩子的成长一点不轻松,怎么活得都是战战兢兢的,所以一听到这消息只有摇头的份儿!可是一时的阵痛过后我们又会变得麻木不仁,这样的事儿愈演愈烈似的反复持续着,难道习以为常?那说明社会是在进步还是退步呢?.........如果无限的想下去,真难以理解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此的脆弱和无奈!但现实不管是否理解或如何看待,这么多年却经常听到看到遇到诸如此类的现实,当下的网络很发达,青少年因学习压力大或原生家庭的各种原因,混合着什么自闭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各种精神因素,让自杀的例子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只让我们感受到一切脆弱不堪之外,人们又那么虚弱无力应对!
扼腕叹息之余,尽管有不少当事人、公众媒体、良知的父母、清醒的旁观者、身边的议论者、很多的舆论导向上等等都在不停的呼吁呐喊,在不停的反思总结,在引起各方的重视,教育的方向也有所纠偏,可总体收效甚微!这不能不说是深刻的社会问题了。头脑里我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数字是每年中国有十余万青少年选择了自杀,所有的病因都是聚焦于情绪的压力,但是抽丝剥茧会发现背后隐藏的不外乎这么几种主要问题:即繁重的学业,对未来的担心焦虑,和家人的紧张关系,学校中遇到的挫折,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研究这类课题的专家学者很多,自己的确没有资格去评论什么原因什么理由,或者对与错、黑与白的问题,只是为人父母也想呼吁这种悲剧越少越好,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剖析的越透越好,举一反三,防微杜渐,切切实实的预防到位,不要再让这痛心的事重复再现。
无独有偶,和爱人闲聊起这个话题,她立马给我搜出一篇文章,说是刚看过最近的一则消息也特别的印象深刻而且令人心痛,原来几天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名19岁的华裔男生身亡,在学校的讣告中,并没有明确男孩的死因,但根据官方社交媒体主页的那句“Inlieu of flowers, donations can be sent to help with student mentalhealth and wellness”可以推测,这位年轻学子极大可能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选择自杀。随后,其父亲也回应称儿子深受抑郁症困扰。所以让人更加清楚明白:哪怕极其优秀或者家庭条件优越的梓梓学子,令人艳羡地考上名校、能出国留学深造,这条路也并不是风光无限,而是喜悦和心酸并行,收获与折磨同在的一条求知路。有时外出留学反而让不少人心承重负,往往期望过高,或者学生面对面的碰到语言障碍、文化冲突、课业压力、失去家庭温情、难以衔接平衡有序的生活等原因,对于身心不太健全的孩子立即会感到焦虑和压抑,不能勇敢面对很多的不适应,又不能快速自我调整,从而很容易精神崩溃走上不归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