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当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各种压力下情绪容易走极端或不觉中形成心理疾病,个中原因复杂且多变,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所有的病因都是聚焦于情绪的压力。其背后隐藏的不外乎繁重的学业、对未来的担心焦虑、家庭关系、学校中遇到的挫折、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等主要方面,怎么解决,笔者没这个能力开出药方,但在身居美国的几年间,从自身三个孩子的经历看,可以简单介绍和比较青少年时期不同面临的问题和学习模式、校园文化、家庭责任等内外影响力,随笔漫谈,自由聊天,不一定有什么真知灼见,但身为父母,作为家庭一员,和千千万万不同地域的为人父母一样面临各种困惑、焦虑及压力。感同身受,为孩子做榜样,向内挖潜力,尽力给孩子创造好环境,自己闲暇也开始起步学习些时间管理、亲子管理方面的内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还组成了践行团队,彼此赋能鼓励。借此也通过练笔并以探讨形式和感兴趣的家长共同寻求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有效学习途径。所以笔者将以分期节选的形式围绕青少年教育说东道西拉家常,分享的不专业,敬请见谅!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不过他们出生在美国,对于孩子的教育规划当然是曾在美国留学的妈妈负责的多,我的责任和义务似乎是“服务和陪伴奶爸”为主。几年前还有那么一种想法,当然迫于经济压力原计划是让孩子在国内上完初中且有了汉语的基础再到美国上学(而且三个孩子需要看管照顾在国内方便很多也是考虑因素)。但是不得已改变了原有计划还是教育方面与我们的理念出入太大,应题式、填鸭式的教育环境感觉让没有学习天赋的孩子们压力倍增,三个孩子都有些腼腆内向,厌学情绪浓厚,尽管我们为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和小学不同城市就搬了两次家,但越是好的学校越是让人莫名烦躁,聪明学习好的孩子比比皆是,提起“小升初”的冲刺就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尽管国内的基础教育和知识的拥有量都不错,但孩子的个性发展限制、学习的抵触情绪似乎一并增长,因为考不好分数孩子的自尊自信也在一点点丧失,意识到这种可怕的现象最终让我们下定决心不能继续让孩子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浸泡了。
到美国这么几年来,对美国的教育体系没有过深入了解,但三个孩子年不同的年龄依次经历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过程,回头看相比较和国内区别还是不小。仔细想想不能说躲过了孩子过早承受压力的困窘,但起码算是给了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主要是小学和初中阶段),虽然说各有利弊,有得有失,但总体感觉是满意的。个人也不愿意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实事求是的说对孩子而言是释放了自然的个性,突破了国内那种束缚过多的条条框框,孩子的快乐程度显然要比国内高很多。但另一种方式就像美国提倡的“快乐教育”一样,在国内要么被推崇,要么被炮轰,莫衷一是,不过这种方法我认为还是被递进式给认可引用的。其实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进步没必要争论对错,对比看结果,博采众长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改进的方向,毕竟国情不同,发展历程、文化背景都不同,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都是可取的探索实践。个人认为,美国对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探讨,就社会氛围、校园环境、管理细节、儿童保护等方面有不少地方也值得借鉴。
在美国最基本明确的一点是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脱离父母或监护人,很多家庭为抚养孩子父母一方没工作(一般母亲离职在家)是专职带孩子的。不像我们国内家庭两口子都忙工作而忽略孩子的专职陪护,尤其农村那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造成不少的留守儿童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尴尬的一面。当然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一个单亲家庭盛行的国家、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现实中“老人带小孩”也是司空见惯,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美国的孩子家庭都很独立不指望老人,只是说不像我们“啃老一族”依赖那么强而已,况且中国的老人是乐享其成地慌着“带孩子的孩子”,含饴弄孙的传统文化在那儿摆着!
在美国会发现即使父母离婚在履行义务上对孩子的爱不怎么减少,夫妻间有矛盾或隔阂不会改变对孩子的爱,如果看到孩子为此情绪低落,更愿意反思双方的问题而照顾到孩子的情绪。这点上不像我们国内习惯于夫妻离婚闹的跟仇人似的,因为孩子的探视权都会折腾。相比而言,美国婚姻关系的好合好散、协商包容、通情达理上会理智许多,法律的条条框框也许更严格、更细致,所以可以肯定美国家庭夫妻起码有一方很负责任,夫妻不睦或看管不好孩子有可能被政府收走就交给别人寄养了。另外也会发现美国人的家庭观还是比较浓厚的,下班立即回家、周末全家度假、男女一起带娃,亲力亲为接送孩子上学等这些温馨的场面会不时出现,在大街上也会经常看到男人身背婴儿袋或手推婴儿车暖心的一幕,不像我们中国大男子主义现象普遍,一说看孩子教育孩子都是女人天经地义的事,男的只要能挣钱就行。其实爸爸的角色无人可替代,更不能思想上行动上缺位,家庭中爸爸的影响力越来越受重视,其力量和深度更不可低估。
基于未成年保护法,在美国家有幼童或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国内比还是有不小的反差。比如儿童受到虐待和忽视,只要被发现,当事人哪怕父母都有可能受到指控或判刑。只要是触及到儿童身心健康的,感觉惩罚和量刑都比较严重。在今年我也是第一次知道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孩子日”,这个提议是源自于美国的一个反体罚组织发起的,好像在中国的父母朋友圈中转发引起很大的反响和共鸣,身在美国觉得没有人说到这事儿,因为在美国打孩子早已列入法律,这属于肉体上的虐待,弄不好有可能被剥夺抚养权的。那么精神上、情绪上的虐待也是不允许,如辱骂、歧视、限制精神信仰之类的。其他对儿童照料上的忽视很多细节也都需要注意,比如住公寓家中有幼童,能打开的窗户必须安装防护栏。驾驶车6岁以下儿童必须有专用安全座椅,不然被警察抓住处罚是很严重的。有一次我领孩子在小区内骑自行车,邻居就警告我你必须给孩子戴上头盔。别人善意的提醒你必须尊重,不当回事儿我行我素,真被举报了是很麻烦的事(美国人很爱管闲事儿的,尤其邻里之间有干扰妨碍的特爱举报,刚搬到美国家里院子门口的树叶杂草不清理就有人举报被社区给贴通知单)。好些事可能在中国都习以为常,就像打孩子我们基本上都被家长打骂过,“棍头底下出孝子”这种思想美国是绝对行不通的,很多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管教,孩子有时不听话打几下长长记性没什么,可美国不行,父母或监护人你在照顾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学校、社会或者医护人员发现孩子受虐待可疑,立即会向有关部门报告,只要确认孩子已经受到伤害或者可能受到伤害,不仅会把孩子带走,对问题家庭还要进行监督,甚至会让父母接受心理治疗。
记得有次我家男孩因玩游戏晚起床也没吃早餐要上学,被我训了几句哭了,可能到班级后老师发现孩子的眼睛是红的,问了情况立即给父母打电话询问怎么回事儿,后来又让我爱人发了封邮件说明情况。这只能说老师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和警惕性敏感认真。可能不少人知道有件事当时很轰动,报道说一名在美国的华裔男子给10岁的女儿洗澡被老师了解到通知了警方和政府福利部门去摸底调查,这名男子听到女儿有可能被带走情绪特别激动,发脾气威胁抵抗,结果遭警方击毙。从小细节的事升级到惨案你说和谁讲理去!只能说不知法不懂法冲动是魔鬼,自己不是坏人却有可能成为异国冤魂,这个典型案例刷新了我们在美国对儿童保护的认知,也让我们这些后来的移民者懂得要入乡随俗,不管到哪儿懂得遵纪守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