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了半部韩国影片《特工》,虽然没有看完,以前半部的节奏我比较推荐。虽然开头90年的北京背景有点不靠谱,但是小瑕疵不影响整部片子。
1. 影片故事的结构元素:事件、场景、节拍、序列、幕、故事
用影片结构的元素来分析这部影片,随着场景转换,情节递进、逐渐递进,作为观者注意力一直被情节带动,不会主动想停下来。懂一点套路,确实更容易分析出为什么一部片子吸引人。
2. 故事的构成设计原理:所有的故事情节都逃不出故事的三角形地图。
三角的三个顶点分别是大情节、小情节和反情节。
其中经典设计的大情节是世界电影的主菜,而反情节的例子不太多。所有的故事的可能性都分布于这一故事射界的三角图内,但是很少有影片的形式是绝对的固定在三角的某个定点上。故事都是滑行于三角的三条边上,带有不同顶点的特征。
故事三角的特例:非情节影片。故事保持静止、没有变化的弧光。麦基把这些影片叫做”叙事影片“的领路。对着个我暂时保持疑问,因为实例中的电影一部都没有看过。
3. 为什么世界电影的主菜是经典设计?
罗伯特说:随着故事设计从大情节开始向下滑行到三角底边角落的小情节、反情节和非情节,观众的数目将会不断缩减。
这种退化(指观众数量缩减)与作品质量的好坏毫无关系。
原因是经典设计师人类思维的反映。大多数人相信生活是不可逆转的变化的闭合式经历,相信最大的冲突来自于外部,相信他们是生活中单一而主动的主人公,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现实中,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可以解释的原因。
因此当故事初几底线的时候,观众面便缩减到只剩下哪些忠诚的知识分子影迷了。这是一批充满激情、具有挑战的观众,但毕竟是一批书目非常微小的观众。
在金钱主宰的好莱坞,或者全球电影业,观众少,就意味着拍摄非经典设计影片的预算低。所以大部分底线作品都是小成本投入的原因,也是没什么经典设计成为主流的原因。
最后再次吐槽,好多片子没有看过是读这本书的痛点,我让兰先生帮我找一些片源,他看了一眼目录,告诉我最好放弃,因为大部分影片太老了,基本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