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在课堂上,曾经斩钉截铁的说以后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书房。
想象中,房间应该不大也不小,有充沛的阳光能尽情洒进来的,靠墙竖着高大干净的原木书柜,排满了各种书,不一定有那么多的顺序,但我总知道它们的位置。明亮的落地窗微微开了一个缝,最好窗帘是浅色麻质的,一阵风就吹得轻轻飞扬。午后最适合赖在懒人沙发上,闭眼晒会太阳。
多满足。
两年过后,实现的程度大概是——终于在网上买了个四层的木质书柜,自己叮里咣啷照着图纸装好了,把搬家挤在箱子里的书拿出来,掸掸灰,找到了他们的位置。然后,放在客厅里。
对书房的执念应该和喜欢书店同根同源。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去书店,待上一整天也不会烦。老妈叫我走都要反复叫半天。后来长大了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在书店也永远不知道时间。
其实现在想起来,小的时候逛的书店,书也真的是匮乏得可怜。所以那时候才开始狂买杂志,有了P4以后就开始狂下电子书,最开始初中只有P3的时候,还用那个小的可怜的屏幕,硬生生的按着按钮看了几本青春小说。
在台湾没有专门去寻访书店,只记得去过的文具店兼书店,里面书都并不有太大吸引力,生活旅行类书倒是挺多的。诚品倒是有去朝圣,能找到一些设计类的好书。最喜欢的反倒是在香港二楼书店,在旺角那一片蛮多,能淘到很多社科类的好货,比起闹市中一楼书店,别有一种随时能发现惊喜的好感。一楼有的书店更宽阔明亮,书籍也更迎合从老人到孩子的普遍口味,但反而不如二楼逼仄的空间——过道一个人站着,另一个人过也得挤一挤,那样的环境里的书,总能找到你没有想到要看,却在看到名字后觉得自己一定要看的。
北京也有很多这样的好书店。有时候看文艺片会去百老汇,旁边就有一个库布里克,还有商场里的字里行间,Pageone,单向街也都偶尔会去。其实最向往的是万圣,其次是言几又,还有一些其他的,找机会都要去看一看。还有图书馆,首图也就是去听过讲座,国图什么时候也是一定得去感受的。
广州的方所,南京的先锋,一直想去没去成。
贵阳的西西弗斯,小的时候去,印象很深刻,很多人就坐在地上慢慢的翻着书,气氛非常的好。
厦门也有很多好书店,大四没事干的时候,约上同学宁静的午后去拜访一家像别墅一样的“不在书店”,点杯喝的,拿本民国味道的书。在二楼消磨掉一下午,回想起来,也是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