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感悟一
“何为教育”这个问题一旦追问起来,就会常常陷入迷茫。因为,解释这个问题的并非思想,而是行为本身。读这样的经典作品,需要用时光消化的书,需要反复品读。
陷入消极时,其实是因为路走的方式不对,读这样的书会找到答案。读下来,才发现原来这本书的经典绝不仅仅是“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有更深刻更深远的内容。
1、只有保持无尽的追问和开放态度,以谦和的目光看待他人,爱才有可能实现。
有的时候,老师当久了自己容易陷入“我执”,这种“我执”里会觉得难以理解他人,导致的结果就是“怨气横生”。无尽的追问,让自己接近真相;开放的态度,让自己获得多角度的智慧;谦和的眼光让自己眼神里有温情、有温度。永远热泪盈眶,是多么令人动容的生命状态,只是不这么做,自己终将走入逼仄之中。
2、教育是在人与人(尤其年长者与年轻一代)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己的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使人在一切现存的文化滋养中走向本源、真实与根基。
教育的内涵很广泛,也许是一个眼神里饱含的意味,也许是彼此担待的体谅,也许是给予体贴的原谅……这些内容是可以穿透一切直抵心灵的。而这些必得是经历中积攒的文化滋养下的真实。丁师谈《闲情偶寄》中谈到“人生的根基在于乐”,这乐此不疲之中不断扎根向下的就是我们生命里的根。人生之乐,以前总觉得“不值得”,如今想来自己内心对于文化的渴望,对自然的热情,可能就是我的人生之乐吧,唯有正面去面对它们,我的生命才扎下了根,生命的能量才能自此充盈,以此面对所谓的“难事”、“不情愿之事”。
3、在学习中,唯有被灵魂接纳的事物才能成为自身的财富。
董宇辉说的那句,学习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信念问题。
4、当人与人之间没有心灵的沟通时,就走向了控制,也走向了暴力。
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当一味的将自己认为的对与好武断强加给他人时,是不是也是一种控制呢?可是,这样的控制在我的教学与工作中太多,甚至让我不忍直视,不忍深思。有的时候,太急太切,没有沟通,没有倾听时,那种情真意切的能量的流动被阻隔,被架空,被删减,生活里茫然无措,找不到意义。
5、作为教育者,漠视学生的处境和心灵,自视优越、有权力,不与学生平等相处,更不向学生敞开心扉,这样的教育者所制订的计划必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爱的理解是提升师生双方价值的因素。
—第一章《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基本关系》
权威来自外部,但它同样自内部向我说话。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内在权威,就只能服从外在的权威,此时外在的权威就是一种强制力。
——第十章《作为教育之源泉的真正权威》
教师很容易陷入“权威”的虚妄里,而真正的权威的解读是来自于外部的内部沟通,也就是说外在的权威必得经历内在的自我确认才起作用,如此看待“权威”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在权威中获得的自由,就是被信任的权威,这才是一种触及本质的真正的教育的唯一源泉。近来就质量检测出现的“思维惰性”问题,在课堂中推进落实。外在的权威也就是相关规则的制定,比如,自由讨论时自由发言,一开始特别期待的和谐场面,却常常陷入混乱,后来改为自由抢答,老师延伸示意。规则之下,孩子们的思考有了活跃与积极的可能。同时,要求一般问题不必举手,老师自由点名回答,复述策略的应用,或者复述老师的讲解,或者复述同学的发言,复述不上来的作为听讲不认真的评价,并记录次数。当然,听讲认真回答完整也有自主记录。如此开展一周下来,从一开始的混乱中,慢慢建立的规则意识,与当下状况中不断调整改进,孩子们一点点习得课堂思考与倾听的规则。一开始起作用的永远是规则本身,而规则正是为了让其走向“自我成就”的,这个规则逼迫孩子们脑袋动起来,但正是这种动起来带给孩子们一种思维的收获时,外在的权威与内在声音实现了统一,也就是外在规则之下的权威最终一定是唤醒孩子们自己的内在权威的,而这样的过程必得是在事实之中实现的。在过程之中,唯有对此事了如指掌的人才有这种能力智慧点拨,打开其内在权威的按钮。
抓规范书写亦是如是,一开始规则制定好,我需要做的是坚守住规则外在权威,一旦触碰必得接受后果,比如规定时间内重写完成,而这个重写的过程交给孩子自己,这个“交给”就是启动孩子内在的“自我权威”的密码,在这样的自己主动的“不得不”的行为中,践行着最初“规范”的规则,在这样的刻意练习中发现“如此这样”自己也获得的好处,比如对自己自信的启发……班上的“小童”一直以来作业问题是困扰爸妈的头等大事。留校第一天,规定一小时完成三科作业,其他不参与不指导。一小时如期完成,能看到孩子脸上绽开的自信,我想这样的“外在权威”之下启发的孩子内在的力量时,其实就是完成内在与外在的对话,也终将启发孩子对于自我的“正确认知”,还有对待“学习”,对待“作业”的正确认知,这实际上是对曾经自己在这个“卡点”上的一次超越。之后,检查作业,指出其中的问题,比如一道选择字义的题目做错了,为什么?试着回想老师用的方法是什么?自己试着用一用,先从简单的开始,课文中有的直接选中,然后剩下的依次抓住关键词、结合生活经验,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己也轻松做出来了,而且完全正确。这样的一种权威,实际上是给孩子一种正确的方法,按照这样的方法,孩子们自然而然经验到“我可以”的喜悦。最后,我总结道:书写可以好一点,比如字里面的横竖可以再有力量些,比如需要思考的题目自己试着想一想,最重要的还是上课的听讲。经历这些,再跟他说这些,孩子特别认同,我想这就是外部权威走向的内在权威实现的触及书中提到的“真正教育”的源泉的东西吧。
对于规则,对于权威,曾经总有一种误解,总以为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但心灵如果没有力量,教育就会陷入所谓“自由”而产生的混乱之中,这当然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什么是教育”的理解,可能终究一辈子职业生涯都在琢磨,在思考,在领会,但这种慢慢懂得的感觉,让我体验到“当个明白人”的价值与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