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568 17-18语言/意义延伸进到实践中的价值判断的原则,作为伦理价值判断的如何发生的考察 25 生命的意义 30无意识和规范性

556
两种否定符号“x”和“y”的不同用法,指出了本质主义难以解释的情况。这里为语法的逻辑位置的引入作出了准备。

考虑w的措辞:“x”,“y”的含义。语言游戏的意义。可见和含义可以看作某种字面的意思,弗雷格的概念词之意谓概念。它在句子的意义的考察里,不是基于句子的意义而给出来的东西,而是凭语词自身就给出的东西。弗雷格仅仅指出名称意谓要基于句子意谓真的指出,以及概念作为概念词直接给出的意谓。
在语言游戏里,名称的意谓也是作为给出来的东西,语词的含义,参与或开始一个语言游戏的。它是实在的角色。而意义是含义嵌入语法之下产生的东西。
在否定的例子里。否定是一种逻辑运算。它和思想中的图示形式,思想的逻辑关系一样,是综观语言的东西,自身又在语言自身中给出来。
所以,含有否定的一个句子,可以看作一个命题。图像论。本质主义。否定就是被否定的东西的用法。考虑语言2中的命令之于“板石!”。命令不在语音系列之内,不在语言游戏的可见的东西之内。而否定,表达它的“否定”,是一种逻辑形式,就在句子之内。

557
在 某些 情况下, 我可 以 不说“ 这个 重复 所 意谓 的 是 加强” 而 宣布 它 就是 加强。

意谓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语法。符号的含义。字面的意思。图像论。
意谓··· 可以看作 含义是···。
这里是语言和意义之间的直接联系,没有留下语境考察的语法的逻辑位置。

558
正面阐述

559
语境原则在w,是句子的用法规定下来语词的功能。
be这个词的不同用法,指出语词的字面的意思,由于多义的存在,还是需要置于语境里给出来的。
这就破除了字面的意思的本质主义的坚固不可破的情况。
就是说,连语词和含义之间,也经常存在着一对多的情况。类似于实在之于生活形式的多种可能性。

560
可以看到,讨论转入语词的含义中来了。这就是破我原来的字面意思的本质主义或固有用法的迷障的。

560“ 语词 的 含义 是由 含义 的 解释 所 解释 的 东西。” 即: 你要 理解“ 含义” 一 词 的 用法, 就去 查查 人们 称之为“ 含义 的 解释” 的 东西。

562
提到记号背后的实在。记号和实在怎么联系?怎么看待?

这里在于破除记号的本质主义语法。指出语法不对实在负责,语法对于实在的独立性,并且基于独立的从实在之外的语境中给出的用法来给出记号的意义。
记号没有本质。

563
棋子的含义就是棋子的下法,用法。角色。

这一节再进一步,指出记号仅仅作为承载某种用法的东西。这里并不关涉用法对于记号的特定特征或本质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法不对实在负责。
但是,之前一直是从语言或实在的在先给出考虑其语法,这里则指出相对的另一种情况:用法先于实在的指出。我们在猜先时使用任何一对棋子。这时,选择一对后,还是一对马,并不影响我们所要达成的目的。:用法独立于实在,并且可以先于实在逻辑地被考虑,谈论。

但是用法始终还是需要有一对子的给出。它还不是彻底脱离实在。

这个例子和另一个例子考虑相同的东西。少一个棋子时,用随便一个石子或什么东西取代它,指出它就是王,按王的下法下。也就揭示实在——棋子在此作为角色——仅仅是一个联系某种用法的符号。棋子是一个结合体:一边是作为物质形态的一块木头或石头做的东西,另一边是它的用法,也即参与事情(生活世界)的角色。我们说某物是苹果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指出棋子这个概念,这个生活世界中的角色的东西,它有何种行为方式或下发。然后,在一盘棋中,我们用它下出一步。这一步是嵌入整盘棋,作为一个语言游戏嵌入某种思路某种风格的棋法。这里,一个棋子的一步,是更大整体的构成,纳入整体的综观之中来看,得到理解。
两者之间。后者是语言游戏的句子的理解,句法。前者是语词的用法,纳入句子中来考察语词的用法。

564
本质规则和非本质规则

565
同一个棋子 同一个词
指的是符号的东西,现象中的实在,还是,包含用法的东西,一种赋予角色的东西?

语言的本质主义。数学和科学语言中,是一种命题的情况。并且,是一种语词的意谓先于句子意谓真被指出的情况。因为它们是先天为真的命题,或者说,以先天地意谓真为句子的用法。真这种用法在这里是先天的诉求,而非已经实现的东西。不然,就是经验命题的情况了。在语词的意谓和句子的意谓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处于一个整体之中。语言游戏的语境原则是在语境的指出的情况下,整体意谓真作为在先给出的条件,可以用来进一步指出语词的意谓。这里,允许语词的意谓有待指出。而先天命题的考虑的情况中,真是诉求而非语境。这时,就可以基于语词的意谓,包括逻辑概念基于概念词的意谓直接指出来,来基于逻辑的根据指出整体句子的意谓真。
至于什么是在先的,既已指出来的,什么是在后被决定的,则看语言使用中的具体情况而定。
因此,逻辑原子主义,和语言游戏的语法考察的语境原则,并不冲突。如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的两分的情况,它们本来就是一种形式概念,而非经验概念。它们是相对的,并非对经验负责。

这里需要区分字面的意思或表层语法,和前者作为实在嵌入的语法规则。最后这句,使用着同一个词,就是一个用法。指出的是表层语法的相同。但是这并涉及进一步的深层语法的情况。

566-568
认出一个棋子,包括其走法的联系。这是表层语法。而一盘棋怎么下的下法,则是基于每个棋子的下法之上的整体上所考虑的东西。车可以横走,可以竖走,都可以。但是落在一盘棋中的一步里该怎么走,基于的就不是车这个棋子的走法,而是它嵌入整体考虑的思路里被决定下来作出的选择。

意义就是这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因此,伦理价值判断作为人的存在或做出来的事情的意义,是恰当的。有意识就具有一种目的,原则也可以作为一种目的。
实在嵌入意义,承载意义,就是把有意识的所思落实到实在的东西之上给出来,是一个从所见到所思的推进。或者说,是从可见的东西到可思的东西的推进的契机。这里有一种层次上的跃迁。

离开下棋的例子。语言2的:“板石。” 作为一个词,它有含义,板石这个概念。命令则是它的用法。
而下棋的例子中,棋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这是在一个棋子的含义中就已经指出的可能性。含义在此可以看作有待进一步的综观所规范的东西。而“板石”的含义里,并不含有其用法的若干可能性的指出。这里,比较之下,哪个是更自由的?
一盘棋的下法,是一种整体上所考虑的东西。综观形式。而一个棋子的下法,在棋子的含义之内。这里仅仅是下一盘棋这件事情中实在层面上指出的东西。就此而言,和语言2的实在和语法规则的划分没有区别。

这里是破除含义的神话。

566指出同一个词、同一个棋子的指出已经是含有逻辑的事情了。本体论里,质料本身作为实体又具有形式,但是这形式和质料参与的整体的实体的形式是两回事。门槛所参与的屋子,和用作门槛的这块条石,是两个实体,两个形式的思想。
同一个棋子的认出这点也属于这个语言游戏的结果,是逻辑的东西。

567在用什么棋子来猜先这点上,什么叫猜先?猜先这个行为方式是整体上逻辑的东西,而非可见的实在。用什么子猜先,并不影响猜先这件事情。语法不对实在负责。这里,用什么子就是实在的东西。

568游戏的本质部分,和非本质部分,指的就是语法和实在之间的划分。

含义、观相术。就是在实在的本质主义上产生意义时,必然处于一种对于语法空位的忽视。从而导致对于语法的不能把握。从而产生观相术的效果:一时是这样的含义,一时又是那样的,它们都蕴含于实在自身之中,仿佛实在本身具有多重面相。但是,又对于这多重面相的发生的根据无从了解。神秘的。
考虑弗雷格在概念文字中指出的,我们既不忽视任何前提的不被察觉的引入,也不引入任何非必要的前提。(不是原文,表述可能不准确)
观相术在此就是漏掉了一种前提的考察:语法考察。从而使得结果的东西,日常语言的使用,要在实在自身中承担起语法所起到的作用。而这是不可承担的责任。产生的就是面相学这种神秘的东西。神秘的东西就是那些具有还未揭示的根据或轴心的东西,使得我们只能在结果上观察它,却不能在其原因或根据上理解它把握它。

==========================================
1
虽然,想基于语言,但是,我们并不能说思想乘着语言的翅膀。反过来,语言是实在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表达和理解)的轴心是我们所考虑的东西。就是说,语言是基于我们的所思而缀连起来,得以综观统一。(语言就其意义指出而言)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
反而,更恰当的说法是,语言乘着所思的翅膀渡向意义。语言、实在是媒介载体,而我们的所思是桥梁,通往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通往意义。
这里所思的东西又是基于语言的。但是这里的语言和前面作为实在的语言游戏是两回事。语言的理解就是这样说出来的看见的语言游戏,其字面的意思,作为实在,进一步嵌入我们所思的东西之中。从字面的意思,表层语法,图示形式的本质主义的语法所给出的东西,作为实在,进到它们又进一步嵌入的我们所思的东西。我们所思的东西是生活形式,是基于语言实在之外的语境的领会得到的。
语言是工具,意义的载体,实在。意义落实在实在的用法之中。
这里的关键,在于所思作为想,又是基于语言的。要区分语言游戏的语言和所思所基于的语言,表达所思的语言。后者是前者的语法命题。在这里就可以看到语言/实在和意义的相对性。
类比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多和一的关系的相对。质料自身作为对象又是实体。
从语言游戏到语法句子,是理解所作出的向意义的推进。后者是前者的综观形式,缀连前者。这种嵌入中的缀连,产生意义的理解。
而所思作为想,总还是基于语言或基于说,这是一个绝对的语法分析。它不对任何语言游戏的经验性负责。

2
我对于语法的考虑,原来不是本质主义,而是私有语言的那种语法的虚构。本质主义没有意识到语法的逻辑位置。私有语言则是明确意识到语言的语法的存在。但是没有进一步考虑语法设想和语法之间的区别,对于语法根据的落实。从而导致理解时语法的虚构,而难以达成理解。
但是,私有语言又还是一种本质主义。我试图通过“我疼”就表达我疼的感觉。这里,在这个句子的使用中,指出的仅仅是一种字面的意思。弗雷格的涵义。w的图象论。其真始终还是悬置的。w说它不是一个语言游戏的终结,而是开始一个语言游戏。
我的疼难以对它者给出,感觉(直观, 不是看到我的疼的外在表现)是私有的,因此指谓它没有意义。你始终不能感觉到我的疼,我说一件你逻辑上不可能有的事情,没有意义。这就好比康德的自在之物的不可知,对它不作谈论。任何关于不可知的东西的经验命题都是没有根据的。没有根据意味着语言的语法是悬置或虚构,其结果的意义就是不存在的:没有意义的。
这里我们说我知道你疼,知道你疼和感觉到你的疼是两回事。前者是在一种语法配置而言的,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东西。譬如基于一个人呲牙咧嘴,倒吸凉气,这些疼的外在表现,我们说他疼。就是说,我们知道一个人疼,是基于语境的领会。
这里和一般的语言游戏的区别在于,说知道某人疼的人,是基于一种语境的领会。这里的语境是疼的外在表现和他疼之间的联系。但是一个人的疼的外在表现,并非有意识地遵从规则而作出的行动,而是一种本能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在语言游戏里,句子总是有意识的遵从规则的产物。这里是疼的人基于疼而发生的外在表现是不自觉的,但是对于别人对于疼和疼的外在表现之间的联系,则是作为自然规律来把握的。这样,a知道b疼,不是理解b关于他疼的表达,而是知道他疼。a不必感觉到b疼。
这里涉及都人类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婴儿的语言习得的过程。我们说知道某人疼,是其中一个阶段的语言的用法。
生命的表达,返璞归真,有某种方面和婴儿的语言类似。

3
关于伦理价值,和道德的参与。

3.1
层次。我们的行动,做,总是遵从规则的。在做某件事情,就其有意识地作为做这件事情的指出,确定而言,遵从规则作为理解行动的本质。这里并不考虑伦理问题:如此这般地遵从规则做地事情是否合理?

3.2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是对于做一件事情其目的的选择和给出本身的根据的考虑。从行动和语言理解到其遵从规则,是一个逻辑问题。有客观性和确定性。
建筑工地上,
a:“板石!”
b:把板石递给他。
我们把前一个句子领会为一个命令,用作一个命令。这是我们基于语境,基于语言的周边环境的配置的看而领会到的。不是基于“板石!”这个句子给出来的。
可以换一个场景。a问b:这是什么?
b:板石!
同一个句子“板石!”在此用作一个判断,这是板石,而非用作命令。

但是,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没有这样的语境可观察。我们只能根据做出来的事情说出来的语言本身来做判断。这时,整个人的做就作为伦理价值判断的语言表达了。
这里可以看到语言并不局限于我们的说。我们的行动作为遵从规则的表达,也是语言。在命令:“板石!”里,“板石!”作为符号是最初的符号语言。它的字面的意思,板石这个概念,这种东西,又进一步作为嵌入命令这种行为方式中的语言或实在的东西。
名称和句子在一种字面的意思上给出第一层意义。就是相应的对象,概念,或一个思想。
它们进一步作为语言的角色,嵌入语境中领会到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意义。a在这里要的是一个板石。而不是在强调板石这个概念。需要的是b递一个板石过来,而不是来关注a指出板石这个概念。那样的话,就发呆在那里,不会进一步行动的回应:递一个板石过去。这说和做的呼应,称为一个完整的语言游戏。它刻画的就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分析。

伦理判断则没有语境。一个人的伦理价值判断不是说说而已的东西。要在遇到的事情里把某种伦理价值判断做出来,才算达成一种表达。单单的陈述一个伦理价值命题,看似语言的。但是这是一种最初的符号语言。但是伦理价值判断在于人的所作所为中表达出来,人的做才是伦理价值判断的表达,才是表达它的语言。可见,语言在这里是一种相对的逻辑概念,角色。只要存在有意识的活动,就存在语言和表达,就有相应的意义。意义就是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是一个人在有意识地做、行动中所考虑的东西。遵从规则受到这些我们所考虑的东西的规范。
就是说,语言是一个逻辑概念。任何有意识地做出来的东西说出来的话、可见的东西、可思的东西都可以作为语言,用于表达某种我们所考虑的东西、意义的东西。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基于社会的文化和建制的传统,作为一个理解看见听见的语言游戏的综观形式。前者是一个既有的资源库,我们在领会一种行为方式时,是基于这个有限的仓库做一个选择题的判断。选项在文化建制的传统当中取。这里,文化建制的传统是一个相对客观的东西。我们生活于同一个社会中,基于相同的一套文化建制的东西,相同的一套行为方式作为,来作出表达和理解。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做这样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事情,它们作为公共的社会概念,譬如命令,彼此之间才有理解的可能。我如果要表达一些私人想到的,但是一种新的别人不了解的概念,那么听者是不可能理解的。我们非得先商量好一些确定的概念,其涵义事先约束好,然后才能在确定的意义上使用它们。

但是,伦理价值判断,没有外在标准。它们是一个人内心里的东西,别人不能查看这个人内心的思想。他只有通过遇到事情怎么做,作出什么东西来考虑他的伦理价值判断。
这也是道德是用于约束自身行为,而非要求他人的一个原因。

人对于自身不认同的价值观念的服从,不是人对于自身的服从,不是自由意志而是奴隶。

3.3强调一点。区分表达和理解中的逻辑问题,和价值判断。
前者是基于既已给出的目的的怎么做的考虑。这是一个逻辑问题。让一个人伤心,怎么才能做到它,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个逻辑问题。
而让一个人伤心,是不是合乎伦理的,有道德的,这不是逻辑问题,而是自己要诉求何种目的的选取。这里需要的是一个目的诉求的给出的原则的认知。这是一个伦理问题。

这个区分的用处。使得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具有一套文化制度的规则,它们作为事实的一部分,我们总是基于它们,基于遵从规则的行动表达自身的诉求和达成目的,就要把文化制度作为事实接受下来。在这个环节,人的行动仅仅是遵从规则。这里,人在遵从规则时考虑的是行动对于目的的达成的有效性的问题。这是一个逻辑问题。我们在此并不涉及伦理道德的判断。
当然,道德判断始终是存在的。它位于我们对于目的的选取的环节。我们选取这个目的还是那个目的,这里可以有内在的道德判断。但是我们一旦选择了一个事情,做这个事情中这个社会已经提供了一整套的行为规范,遵从规则。我们在遵从规则时是盲目的,仅仅遵从规则,二不审判规则的合理性。

用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情况来做类比。
我们有执法和立法的环节的区分。我们可以认为一条法律是不合理的,需要修改。但是在立法实践中修改之前,在执法部门,还是要引用这条法律,它还是在规范我们的社会生活。法院,律师,其实自由度很有限。律师的工作在于选择适用的律条争取自身合法权益。法院支持合法的权益。它们都并不对于法律本身的伦理问题负责。那是立法机关立法活动的事情。在国外,是议会的工作。在内地,是人大的工作。在执法环节过多考虑道德问题,是一种错位。律师如果这样,是对于客户的不负责。法官如果这样,就可能使得法律的解释具有过多自由而带来的随意性。而法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法律的含义的一致性。过多的随意性会破坏法制基础,使得法律形同虚设。

暂时想到这么多。

4
语言——意义的语法分析的理论,考虑的不局限于我们的说,而是我们日常一切有意识的活动。我们的想,说和做。

心理问题不能通过思维来解决,通过观念的分析来解决。不然,这就还不构成心理的病态,而只是一个问题。
病态在于拒绝分析。问题则期待分析。

这里有语法不对实在负责的关系。
在日常语言里,心理现象譬如亚里士多德的砖石之于屋子,质料之于实体。形式考虑的总是基于某种质料上提供出来的多而言的一。实体总是基于多的一。当多变化时,实体的一就不同了。心理现象中,对于心理异常者,多本身已经不同了。由此构成的存在,其形式也就不同了。就像一堆泥土,一堆沙子,一堆砖石可以构造的东西是不同的。这是质料多的区别对于实体的一其形式的可能性的影响或决定,后者作为前者的潜能上的东西,是前者的可能性所构成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的东西,是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逻辑解释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后者中,逻辑作为心理现象的综观形式。而在康德的认识论里,揭示的是编织自觉的经验的逻辑机能的东西,知性概念。逻辑在康德是规范心理现象或主观表象的综观统一的形式的东西。
而纯粹的心理学研究,探讨的是人的无意识。潜意识在做中偶尔会露头,是一种无意识的或不知觉的浮现。揭示无意识,对于认识自身有价值。

无意识分为无意识无行为,或无可以预测的行为,以及无意识而有可以预测的行为或有规律的行为。后者是心理学所关心的。

5
关于本质主义在写作在创作中的方法。不能基于语言的随意滋长,话赶话地延续。而是要基于生命或感觉的具有,在其支配之下安排语言的使用。计算机随即排列组合来写作是不可能的。这在于:确认一种排列组合的有意义或无意义,对其作出综观的尝试的成本远远大于作出这种随意排列所需要的工作量。它甚至接近于基于我们所考虑的东西存在的情况下作出表达所需要的工作。这种试错的成本会极大耗尽作出筛选的工作的作者的想象力。远远超过我们调动我们的生命的想象力产生出所考虑的东西,思想的东西来之后付诸语言所需要的工作量。

6
生活的真相之一,是自由,以及相应的仅仅自身为自身负责。自己如果要为他人负责,是某种形式的社会的产生。如果自己缺位,那么没人为自身负责。而某种程度上他人对我负责,就是某种社会形式的表现。

7
成年人用麻木来接受不合理的事实,构成和维持一种社会生活稳定的秩序。当这种不合理到某种程度时,人的精神就有某种病态,并且是社会性的普遍的病态。这种病态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条件。这社会的文化或精神生活是病态的。

孩子如果对于社会缺乏实在的接触,缺乏亲身参与,就难以凭日常教育中而非实在的亲身经验中体知领会到的和自己作出选择的伦理价值判断来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应然的问题。伦理价值判断不是一般的命题。它的独特在于用于并非看见的现象的认知中的真,而是用于自身实践中目的的原则。它的独特在于以自身关于某种目的的做以实践为语言。而非以语音或文字符号的表达式为语言。语言是一个相对于意义的表达中实在的角色,它是一个形式概念。就像多和一、质料和实体的关系中,它们也都是形式概念。石头可以说屋子的质料,它自身作为认知的对象,又是实体。
伦理价值判断如果不是落到做出来的东西中,而是落到说说的命题,落到语音和符号的表达式里,那么,对于伦理价值判断的表达而言,它们还仅仅只能看做某种语法的设想,而并没有落到实处,它们还缺乏实在的给出及其衔接中落到实处,作为有根据的表达。
语法句子和实在之间的嵌接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表达。想不能脱离说。在日常语言的框架里,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伦理价值判断的实在,类比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我们在语言游戏里不会仅仅凭一个脱离实在的语法句子,就说它表达了意义。语法和实在的嵌接产生意义。仅仅的语法句子,还是语法的悬置或虚构。譬如我看着两个人,缺乏语境中的领会就随意地想到了一种行为方式,它仅仅是看到的东西的语法的设想,而非其语法。语言的意义,始终是看到的语言游戏和想到的综观形式的结合的结果。
本体论中,我们区分形式和实体。关于某物形式上的思想,和某物是两回事。
在康德,知性概念的先验运用是谬误的一大来源。经验在认知中始终不可或缺。
在伦理价值判断的表达中,说出来的句子,只能作为w的哲学研究的写作中,语法阐释和例子的相结合中作为语法句子的部分。语法句子是经验的。基于语法句子和语言游戏的共性的分析,指出了语法分析的句子。就是那几个超级语法句子,譬如语法不对实在负责,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语法分析的句子对于经验的语言游戏的语法考察而言,指出的是一种普遍逻辑语法考察的原则。可以把语法分析的句子看作语法规则的产生中的原则性:应然。由于其普遍性,和对于语法规则的支指出的不满足性,它还并非语言游戏的语法规则,可以把它们在应然的意义上看作伦理判断。可以这么说么?考虑w关于伦理的态度,回到事情本身,大体就是这样的一种原则性的支出。w从语言的语法考察的逻辑入手,那么他所考虑的伦理价值判断就不会是世界方面的或人做出来的事情的善恶的考虑,而是一种逻辑或方法的东西。回到事情本身就是这样一种方法上普遍的原则。

语言和语法考察的意义理论,为所见和所想,现象和生命之间的纳入一个系统之中来一并受到考虑提供出来一套逻辑的形式。

把有意识带入认知中来。而非主观思维在康德那里虽然是人的活动但是仅仅作为一种无意识的机能。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考察的是人的有意识的表达。在广义上,语言游戏,说和行动,想,和做,都是有意识的表达。

语法分析的句子,基于语言游戏现实中给出来的可观察的有效使用的分析而产生。哲学研究的写作方法,就是这种语境中的有效使用,结合所见和所想,反过来分析从所见的实在到所想的意义在逻辑上的普遍原则。这原则还不是语法规则,而是产生语法规则的普遍原则。语法分析的句子的指出,是w的语言理论所要说的东西。但是,它们始终还是置于实在的联系之中来说。

回头说到伦理价值判断,这里就有真的问题。说的,和做的之间的一致与否的关系的有待考察。这就回到命题意谓真,这真的真值条件的有待考察。意谓真是一种用法,生活形式的东西。一个句子用作意谓真,是基于真值条件给出来的用法。没有真值条件的给出,说句子意谓真,这是没有根据的语法设想。它还是语法的虚构或悬置。
这就是说,单单的说在伦理价值判断而言,和脱离根据谈论句子意谓真一样,都是语法的虚构或悬置。都还是没有根据的说。干巴巴的说教,还没有和现实和实在勾连,作为接受它用来作为我们的做或日常实践的目的的给出的原则性,还是没有根据的或不合法的。

再回到语法句子的可说和不可说。我们在联系语言游戏时,可以基于语境的领会给出一个语法句子。并且,也能基于这个语法考察的整个过程,整个行动,指出其中的语境原则作为语法分析的东西。我们日常就是这么使用语言的。语法分析是对于表达和理解,对于我们使用语言的用法中的普遍原则,或者语法考察中的一般方法作出分析。或者说,如同立法之于执法,这里是语法规则的考察的规则,为了区分语法规则,把它称为一种原则。语言游戏的语法规则是经验的,这里的语法考察的原则,却是普遍的。在这里可以谈论一种普遍的应然。

就是说,语言和意义的语法规则是经验的。但是如何作出语法考察具有普遍原则。这就是语境原则。在w,日常语言的语境就在于文化建制的东西的考虑。而指出语境原则本身,指出要从语境中去作出语言游戏的语法的考察,指出语法考察在逻辑上的这么一个空位以及其内容从哪去取得,这却是一个语法分析。是语法考察的规则或原则。把如何作出语法考察的考察看作一个行动,语境原则就是这个行动的遵从规则。
康德那里的本源统觉的自身意识,也是这样的类似的原则性。自身意识是一切经验或存在的一个主观形式方面的源头。而物质、实在,则是质料的质料方面的客观的来源。

8
从语言游戏的角度来看辩证法,就可以看到它从不以经验世界的个别情况的理解,经验世界的经验性为关注对象。把它用于经验的判断,是不合法的。

9
写完了自己看一下,说的明白不,清楚不。
写的时候是类似于亲知的情况,照着一个感觉,一个思想描摹下来。但是刻画的线条最后有没有落到实处,关键的地方,对于刻画思想而言关键的东西有没有点到写清楚,在写的时候容易落空。自己看一下,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就是一种语言落到实处的检验。

10
从语言的公共使用的角度来理解语言的使用,规范语言的公共使用的语法。
我说“我疼!”,如果用来表达我疼,在公共使用的意义上,它是无效的,不能向另一个人表达我的感觉疼。因为我的疼不是外在现象,可以为另一个人感知。比如这个苹果的红,对我这样红,对它也是这样红。假设不考虑色盲的情况。不然我们就难以在公共交通中使用红绿灯了:红停绿行。这时,我们把感觉红看作直接相应于客观对象的性质的东西。这里有对象的客观情况的直观。但是我疼,并不能作为外在现象或客观现象对别人给出来。
我说“我疼!”对于我是有意义的。但是问题在于这又是多余的。语言在于唤起对某事的关注。我疼时,不需要再对自己强调这点了。我们不会忽视自己的疼,还需要另外提醒。而我不疼时,回过头来看一段视频,文字记录,却又并不唤起疼。疼的记忆算什么?和知道疼一样,仅仅是疼的外在表现的唤起。它们是外在现象,可以被谈论,刻画。感觉表达式的问题在于,语言的目的在于提醒或指出某个事情的关注,而生理感觉就其对自己说而言并不需要这种提示。但凡是对自己说的都是已经意识到的东西。而公共使用时,则是感觉的私有,使得感觉表达式作为没有所指的能指。从而,它没有意义。

回到语言游戏的公共使用。那么,我们就要把私有的东西撇除在意义的范围之外。而对于可说的东西,要说清楚。这就是说,即使是可说的东西,我们有责任就其表达的实践而言,要有根据地说,要基于公共的语法规则,基于文化建制的语境来使用语言。这是指出语法的社会客观性。有别于实在作为现象上的客观性。

对于语言,有两个要求。
一个是意义的东西的公共性。这几乎就是外在标准。但是还是有区别。意义的东西可以落实到红的,圆的,甜的,这些直观的实在之上。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们的综观的一个苹果进一步作为实在,用来进一步表达别的东西。
另一个,是语法的公共性。w指出语法考察的资源,在于社会生活的文化建制的传统、生活形式。语法规则是附着于生活形式,围绕着后者为轴心的运转。
在这里,语法规则也总是以我们所考虑的东西,生活形式的东西和语言或实在的联系来表达。这里,可以把语法规则看作不是根本的。它是一种关系。是被实在和语境中我们所考虑的东西所决定的或构造的东西。语法是逻辑构造物。手段受到目的的规范。

伦理价值判断,要做出来。做出来的事情作为事实,实在,使得它可以承载作为价值判断的意义的表达,以及理解的可能。

但是问题在于,生命缺乏社会生活中文化建制那样的公共性的内容。不同人之间价值观不同。没有公认的价值判断。这是理解和表达的困难所在。
但是,我们可以针对伦理命题作出一些思辨讨论。这可以产生一些有根据的伦理价值判断。

一个人的伦理价值判断通过它做出来的事情来表达。而伦理命题作为文字表达式,仅仅是意义方面,我们考虑的东西方面的可能性空间中的东西。就像命题的涵义之于事实的关系,还有待给出其意谓真的语法根据或真值条件。后者的没有给出时,一个语法句子就还不是语言游戏的语法,它还没有落到实处。一个句子作为语法句子和一个语言游戏作为实在的结合,在于它们在经验中的嵌接的关系,落到实处。这里有一个判断的断定。不然随意的语法句子用作一个语言游戏的语法,就是认知中康德的先验概念的先验使用,是不合法的。

生命的实践,我们落实到事情的做出来。做和价值判断就像说和想之间的难以剥离。语言和意义是一种前者嵌入后者,作为后者的组成中实在的角色。这里有一种多和一之间的思辨,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个东西难以把自身的构成和自身完全剥离开来。就像实体难以剥离质料,不然就只是一个形式的思想,而非实体了。

11
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无产是目的,还是要走出去的困境、起点?

12
回到日常生活。现实。也并非隔绝价值判断地到达一个无价值判断的现实。它始终是存在的。现实在于达成一种接受,接受社会的客观性的同时接受自身价值判断的不可忽视。它们的交集,结合,就是现实的可能性。而非w的仅仅事态的可能性空间作为世界。那是一个非人的没有人的存在的世界,自然界。可是现实更在于人居于其中的生活世界。
一个群体,一些人,只有当彼此投缘,文化上彼此能够协调,现实才作为一个生活世界给出来。不然,彼此隔阂的世界,也是一个现实。一种文化没法勉强人对它的认同,除非自愿,基于个体自身的价值判断而认同它,接受它,参与它。不然,可以仅仅无动于衷地最少程度地参与。限于生存的边界之内。
当一群亲和的人,一种亲和的文化产生时,时生活世界的展开之时。

13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自身有意识的实践,在于自己有意识地把某些东西做出来。有意识地存在,这大概就是终极的价值所在吧。无论作了些什么,它们是经过自己审视而作出的选择。
有意识带来统一,带来存在。从虚无之中升起来的存在。

14
世界和逻辑的关系。
世界是由某种逻辑形式认知、或构建的世界。逻辑的进展,直接带来世界的可能性的根本上的改变。

15
说不清楚,是思维还没有整理统一到一个浑然的观念的产生出来之中。

16
人不是逻辑的机器,而是生命和我们所考虑的东西在规范着逻辑的产生。逻辑是我们基于自身的诉求所决定下来的给出来的东西,对于逻辑的服从或遵循逻辑是人对于自身的有意识的诉求的服从,符号康德的人对于自身的服从。

17
劳动创造价值,就是意义理论中的语言的本质主义,这里是用成本的本质主义来决定价值。这里忽视了劳动的用法的考察,市场需求的考察:做出来的东西,是不是为市场所需要,是不是有用。
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不是就其自身有价值,有意义。其价值、意义在于被需要,被使用。没用的东西,成本多大也是没价值的。

18
语言的语法考察,语言在广义上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实践,有遵从规则和目的的达成之间,前者受到后者的规范的要求。这个要求产生出来的是规则的如何设定,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和语言游戏比较,行为对于目的的达成的考察,和语言游戏的语法考察,是更大的综观。语言基于语法达成意义的表达,达成想表达的东西的表达出来。语法在此基于参与语言游戏的人之间处于同一个文化建制的共同体之下的背景。而行为对于目的的实现,考虑的不仅是表达的达成这个逻辑问题。或者说,语言游戏的语法考察考虑的东西局限于表达/理解这个行为或这个实践的逻辑问题。而遵从规则的行为和目的之间,不只是表达中的语言及其意义的逻辑的问题,而是以这种表达和理解为基础,它们作为实在的角色,嵌入人的价值判断之下,从而通过价值判断为人所接受或拒绝,从而引发人的实践,以这产生的实践为之前表达出来的东西的回应,以这回应达成最初的目的的实现。或者不能实现。这里纳入了参与者的价值判断,并且以它的唤起为行动达成目的在整体上统帅全局的形式。(类比理解中的综观统一)而不是语言游戏的表达的达成中仅仅考虑逻辑问题:遵从规则时,人是盲目的。
这里涉及的是一种有意识。语言游戏强调语法的自觉或有意识。这里强调的是价值判断的有意识。康德的认识论,则是逻辑机能的不自觉。就是说,语言对于自身被产生出来的原因或根据——知性——处于一种不自觉的情况。知性有别于w的日常语言的语法在于,后者以其自觉为语言游戏的有效使用的条件,前者则只是作为逻辑机能,无意识地被使用。我们如此这般使用语言却对于其逻辑机能并无认知。或者按弗雷格,我们在经验中,主观思维总是服从思维规律。总是服从,就是一种不自觉的情况。进而考虑他这句话,区分到达一个命题的内容和我们到达一个判断的根据。

三种情况。
1弗雷格的经验命题的服从思维规律,或康德的知性概念/思维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2w的语言游戏的语法。有意识地遵从规则。我们对于表达中语言和意义之间的语法规则是有意识的,有意识地按语法规则使用语言。而遵从规则时我们是盲目的,指出的是并不涉及伦理价值判断,我们在表达这种实践上只考虑目的如何表达出来,这是一个逻辑问题,可以说清楚。我们在此并不考虑目的本身如何给出来,其根据的问题。这恰恰在下一种情况中被关注。
3在行动和目的的达成之间。这里的目的并非意义的表达,而是期待参与者作为主体对于我所表达的东西的某种回应。这里的回应不是语言游戏中的情况,那仅仅依赖于局限于某种情境或语境的设定之下参与者没有选择地,盲目遵从规则的情况。这里把它者作为主体涵纳进来,并有赖他的价值判断对于我所表达的东西作出某种呼应,从而以建立于他者作为主体的价值判断之上的行动来达成我所期待的东西,达成我的目的。譬如我请求一个人的帮助时所发生的。一个人请求另一个人的帮助时,关于是不是需要满足这个请求,没有任何规定。
而其实w指出的命令这种行为方式中,命令会被服从,也局限于把它看做一个命令。命令在此还是可以看作一种需要的表达。遵从规则时人不作价值判断,或者说不作是不是要遵从这个规则而考虑遵从另一种规则的判断,指出的是对于表达和理解中基于语言的公共使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制的公共性,而局限于其有限的资源作为使用语言的语法规则,不再考虑别的设想。但是,遵从规则时人是盲目的,并不考虑和讨论譬如在命令中抗命的情况。w谈论的命令不被执行或服从就不成其为一个命令,考虑的是表达问题。命令的服从不是心里的理解,而是外在行动中做出来的。这是一个对于命令的服从的表达的逻辑问题:不是通过说,而是通过做。而抗命的情况中,考虑的是对于命令这种行为方式的理解没有问题,也知道做才是对于服从命令的表达。这里在于基于一种价值判断,抗命。抗命并不构成对于命令这种语言游戏或行为方式的取消。
可以是这样的情况:
譬如上级命令下级做一件事情。下级可以抗命,基于某种理由。这时并不是下级质疑上级的命令在程序上合法,或者并不否定这种行为方式,而是在理解这种行为方式,在更上面的层面上,价值判断的层面上难以认可,而抗命。w指出的遵从规则时人是盲目的,仅仅强调理解层面上的东西,服从命令的行动而不仅理解这个命令作为遵从规则的表达,以服从命令的做作为对于服从命令的表达。w只是强调这种行为方式上的表达的逻辑的东西。w并不涉及去考虑所表达的东西的根据的问题。我为什么要服从这个命令。这时考虑的已经不是对于命令这种行为方式的理解了,而是考虑人的伦理价值判断参与之下人如何主观地或内在地作出决定。这不是表达问题,而是要做什么的问题。前者是逻辑问题,可以基于社会生活中一方面是共同的公共的文化建制的语境,另一方面是这个语言游戏中经验的可以见到的东西,实在,决定意义的表达的达成。后者,基于行为方式中相应表达(遵从规则)作为方法的认知,对于表达什么的根据的考虑。

在生活世界中,物欲是什么?现象(认知)是什么?它们是实在,在用法中嵌入生活世界,基于作为一种角色参与生活世界。
物欲给出实践中目的设定上实在的对象。它们自身作为绝对的目的,还是在语言的意义理论中实在基于作为一种角色的东西参与生活世界?

19
跨出这一步之前 只是猜 要确认确定什么 不可能
但是跨出后,这样 或那样 都是简单明了的给出来的东西 就可以一步一步走出去了
不是只有一步,但是最开始一步的勇气重要。后面勇气成习惯,就成为人的个性塑造中的内在的组成部分

20
信的东西,可以看作值得的东西,而愿意信的东西,而产生愿意奉为信条的东西。根本上,信什么关乎一个人对于生活世界的想象力所及,其最高的东西,至善的顶点。也可以看作从局限的特定的经验向概念的普遍突进的过程。没有绝对的理想,都只是相对的。孩子难以设想成人世界考虑的东西。农业文明的农民难以设想商业文明中的思辨。

21
巨婴就要扔在现实里并且让他们自己有意识于这现实 该死该活都要自己去做出来拼一把
木得得的 就把他闭上的眼皮掀开来看着 这样再要死就让他去死好了
以前记得··妈妈阻止儿子婚事 我也有类似感受 真想死的人就让他去死 逻辑上不可能挡住一个真心找死的人 但是有人利用这种别人的同情惯着自己 就是巨婴的感觉 不惯着

22
既然我有这么一点条件,也走到现在这样,豁出去了,日子也过的下去,这条路它出采的地方我也摸到了,就算我踩出一条自己的路了。
都是胆战心惊的一步步走出来的。我想每个人都不容易。现在也不敢保证没问题。情况变来,有些东西可能会重新考虑。
所以觉得日子就是憋住自己的一口气潜泳,时间如猛兽和它赛跑。社会情况的变化比我快,可能就是我先死了。我先快一步,就抢到换下一口气的机会。活一天算一天

23
心理出问题 按日常常识的理性来看 可能不可理喻

24
a对b指出是怎么回事,指出事实,还可以通过a的说和b自己的观察达成。
a对b指出应该如何,应然命题(价值判断),单单凭a的说并不能表达这个应然判断就是a所信奉的东西,不然虚伪和道德说教或洗脑就不存在了。这时,a自己的如何做,做什么,才是表达它的价值判断的语言。这就是身教

而且,a通过自身的做出来的事情,只是表达他的价值判断,并不决定这个价值判断本身的合理性。b是否认同它,还要取决于b自身对于价值的原则的认知。
在价值判断的表达里,说不是决定性的,做才是。但是在价值判断的原则性的考虑里,说和思想又是决定性的。这里有思辨的成分。思辨的东西是普遍的,人容易接受它们作为作出伦理价值判断中的原则。

25
生命有没有意义?就本质的考察而言,没有。
但是就其综观而言,就其参与什么而言,一种用法的考察而言,是可以有的。w的日常语言——意义理论中,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以及,语法不对实在负责,可以引用来作为这个问题的考虑的线索。
这样,生命的意义就在于to be,自己做出来。而不在于既已给出来的东西。
意义的考察使得我们从可见的东西进到对于它的用法的考虑和做出来。使我们动起来。

生命的领悟 也可以看作信念的产生 信则有不信则无,适用于此。当然,生命在此是作为能过综观现象的东西。不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东西的综观,还包括对于有待发生的东西的综观统一。

意义存在于有意识的实践。说语言游戏有意义,基于它有根据地或存在语法地承载了某种思想的表达。
福尔摩斯探案,种种细节就其有根据地断言原因的东西而言,以原因的认知为结果的看见的东西的意义。这里,人对于原因的东西的探究,是现象存在意义的条件。
对于大自然自身,如果没有一个探究原因的思考者发问者,那么,撇开原因的考虑,大自然并没有意义。自然现象就其对于自然规律的揭示而言,存在意义。
意义是人的有意识在现象中所考虑到的东西。离开人的这种思考,意义就无从谈起。这可以看作语法阐释,而非经验判断的句子。
探究原因,就其有意识地做而言,已经是有目的的实践了。原因的探究作为实践的目的。在这里,目的是一个逻辑空位,原因的探究只是补充这个空位的一种情况。而目的,源于有意识地想、说和做,源于有意识的实践。或者说,源于有意识、自觉。
目的不仅可以用原因的探究来补充,也可以是非反思的意志的实践。意志也产生一种有意识的实践。
语言游戏得以运转,就基于这种意志的实践,围绕我们日常所考虑的东西展开。w 遵从规则时人是盲目的。就是意志对于自身内容的有意识,以及对于其内容的原因的盲目。意志是另一种现象,是先于其原因或根据的揭示就对我们直接给予出来的东西。它们具有原因,只是我们具有一个意志时,是现象的因果链条中结果的东西。而人的反思在于对现象作为结果的东西,逆向探究原因的诉求。

信念和实践中的理念比较

当把人的目的的实践看作给予出来的东西,进一步考虑其意义。得到的就是一种信念和理念。比较日常语言的语法,信念和理念只能类比于后者的语法分析。譬如语法不对实在负责、本质(语言的意义)在语法中道出自身。它们作为分析命题,仅仅指出语法考察中的原则性,而并不对于语言游戏的语法负责。后者是经验考察。
把人的实践看作实在,它们有目的么?这个问题可以换做另一个问题,人的诸实践经得起有意识的反思而具有普遍的原因么?原因在这里从作为现象的因果,进到普遍原则的原因。这里指出的是实践中的理念的东西。是可以作为一切目的的目的的东西。
就人的存在诉求而言,就人的有意识地反思过自我审视而言,只要存在这种诉求,意义的位置就存在。信念是认知的结果。理念则是实践中的东西。我们可以把信念付诸实践。这没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把信念和实践分隔开来么?这就是在问信念和理念之间还有没有中介。我们可以在经验个别的事情上相信一个东西,但是我们可以不去做它。这是在于做和信(想)之间,我们相信很多东西,但是我们一时只能做一件事情。我们把只有最切身的看做最重要的,把它看作生活世界的现实认知,去处理它们,去做它们。但是在总体的信念而言,我只有一个经验的生活世界,只有一个现实认知,伦理价值判断是总体性的,它就是现实认知本身。这时不存在日常一件一件事情那里切身判断的选择。
伦理价值判断,一方面是原则,信条。另一方面是理念。如同概念三角形之于要画出的某个三角形。

伦理价值判断,一方面要经得起思辨审视的自洽,另一方面,它们作为信念,在付诸实践时填充理念的位置。
人能基于原则性开启行动么?产生目的。怎么判断一种原则性落到实处?其实在落在哪里?做的出来。实践不仅仅是意愿,还是其达成预期的结果。这里的实在就是经验世界中人的人性。人基于人性执拗的行为方式,特定情境中固有的目的诉求。譬如自利,趋利避害。在剥除作为理念的实践时,仅仅就事论事,人总是如此这般的。一种理念要落到实处,就要充分考虑人性的现实,设定有针对性的制度,在单纯事务性的地方接受人性现实,同时在实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角色时,制定可观察的制度。使得人的行为处于公共视野之下,抑制其人性的放任。达成人性向理性的让步。这里严格界定公域私域。仅仅在公域中迫使公共参与时人遵从自身参与设定和同意的规则。并不介入私域。私域保留给人性的自觉。那是个体的自由。

我怎么描述现象?基于统一的意识。经验本身就是存在的一,而非杂多。
一样的是,在本体论之外,我们基于理解来刻画经验。这里是规范性问题。我们是基于实在本身来把握现象,还是基于现象的理解来把握现象?后者。
虽然总是存在现象本身的刻画,可是对于看见的东西的综观,却总是有赖于存在的一。在有意识的实践里,对于做出来的东西的认知,就要基于看到的东西的理解。作出综观。
就物质物理自然规律和意识之间,前者并不能刻画后者。我们只能在一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上指出两者,但是并不能指出两者之间因果联系的必然性,其中根据的东西。一种物理现象可以在因果决定上普遍地联系于一种意识现象。譬如荷尔蒙的浓度和欲望意志的关联。但是因果联系和这个因果联系的根据是两码事。弗雷格,我们到达一个判断的内容和我们断言的根据的区分。前者是经验观察的结果。后者是对于因果的原因或根据的揭示,使得因果在此根据或原因的指出之下得到合理的理解。科学中的自然规律之于经验现象,就提供了这样的解释。
理解和解释的区别。前者是对于有意识地做出来的东西而言,有意识意味着存在确定的根据,对于存在有确定把捉的可能性。被理解的第一人称能断言理解的正确与否。或者这里他是现实的存在者能绝对地断言解释的对错。但是自然科学里,造物主在完成创世纪后就离场了。它不存在于这个世界里。或者说这个世界整体就是它。不存在超然的存在者。因此,能断言对错的第一人称不存在。自然科学是经验科学,总是要受到经验的验证,挑战。

我只能通过一个人做出来的东西领会它的判断和意志诉求。从看见的行动,和它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意志的领会之间,总是有赖于文化建制的东西。
日常语言适用于有意识的行为。这种有意识不但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是基于外在标准知道它人可以理解我所做的东西。从而,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有意识地期待对方的某种回应。
但是,在主观的审美中,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交互,人并没有一种客观的文化建制可供参考。在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里,是文化背景先于想、说和做,前者规范后者。在主观的审美中,我们的想、说和做所要表达的东西,则是在人的有所为之先还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恰恰是我试图要把某种前所未见的东西带入到一种文化中来。这时,大概需要一种本质主义的语法的使用。这里的本质主义,回到事情本身,不是指看的见的东西,而是在一种生命的直观中给出来的东西。但是,生命的直观,生命作为一种现象它是私有的。我们只能通过否定一切看见的东西否定文化建制中的套路刻板的行为方式,来作为对做出来的事情的客观性理解,而把理解所见的东西引向主观方面的东西。这里的主观,不是我可以喜欢甜或酸这种经验中偶然的主观性,而是譬如生命冲动,譬如社会生活中的正义的诉求这种人为自身立法的普遍原则。

对于客观性的否定性的使用,导致实在决定论的落空和否弃。我们对于意识现象的理解或解释,总是有赖于意识或存在的一,而非仅仅现象自身,揭示出意识现象中主观或主体的参与为必要条件。这就为意识现象的解释中实在决定作为一种本质主义受到了否定。人的有意识,作为现象的用法,始终在结果的东西的构成的考察中不可或缺。并且,越是从康德的数学性范畴的运用的结果,到关系范畴运用的结果,到模态运用的结果,以及从命题作为一种图像论,到日常语言的语法考察,逐步递进地,人的有意识从作为经验的无意识的成分,康德的知性(数学性范畴的运用的结果的经验中,知性还不体现在语言之中,还是难以谈论的。到实体和属性的关系中,作为基本句子的系词。离开系词简单句无法给出。到因果和协同性范畴的运用的经验中,关系作为句子之间的系词。这时简单句已经不依赖于这系词。到模态范畴作为句子的谓词,知性本身已经作为对象显现于意识之中。),到作为意义的综观形式,我们的所思作为规范语言游戏的轴心的东西,进入认知的中心。可以看到存在在一中有意识的进一步唤起的行动中,逐步成为对象本身或存在本身。考虑实践中的理念,作为做出来的经验的东西的摹本,这时,理念而非事物才是本质的。前者是可思的东西,基于人的有意识。后者是经验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客观的。

原则指出了行动、做的不满足的,但是肯定的内容。就其含义的具有而言,是有意义的。就像在一个真命题里,概念对于对象有所说。虽然,概念还只是一种不满足的普遍性,并不能基于概念给出对象。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真命题中的概念对于对象做出了有意义的刻画。有所说。

弗雷格的真命题对于逻辑对象达成了给出。那么在伦理价值判断的原则的给出里,不考虑经验的东西,这里也存在一种原则性的理念。这可以导致乌托邦式的理想。区别是,这里自觉地摒弃实践中经验性的规定。画一个三角形,并不对于经验中画出来的三角形的特殊性作出任何规定,尽管最后画出来的三角形总是经验中的殊相。

25
我如何谈论对象?
一个命题谈论的不是句子中名称意谓的对象,而是作为真值函项,作为对于真作为逻辑的考虑。
一个真命题,可以看作基于概念达成对象的刻画。但是仅仅是某种程度的刻画,而非指出对象。
谈论对象的句型,是意谓相等的关系的句子。数学中的等式。一般语言中 意谓相等 的关系的句子。

26
意义的荒芜 是个敞开的空位
荒芜揭示的是这个空位逻辑上的独立的一个维度
在泛泛而谈中 一片虚无
有待落到实处后经验的自显

27
生命作为可以感觉或领会的东西,而非肉眼所见的东西,是后者的用法的东西。它就是基于后者所表达的东西,以及理解它所根据的东西。

至于生命的意义,它作为我们的存在、给出来的东西的意义,便是一些作为生命实践中理念的东西,原则。概念三角形之于塑像三角形的关系。

两种理念:1 认知而言指出的如此这般某物之于这某物,它作为理念。如此这般某物强调的是结果的东西在认知上的规定性。 2 实践上做出来的东西仅仅作为一种概念物,符合某种原则的某物。这里,做出来的事情不是在作为现象的结果的认知上的规定性,而是它更进一步作为目的的产生的原则性而言指出其规定性。
1强调的是做出来的东西作为对象处于作为理念的概念之下。 2强调的是目的的设定的原则。这时作为认知对象的刻画的理念(概念)还没有产生出来,指出来的是这样一个理念(概念)的东西被指出来的根据。这里考虑的是目的的产生的根据,而前面1强调的是目的的规定性的指出。

考虑生命的意义,就是考虑生命的自觉,存在的有意识的端点。
这个端点的考虑,类比于弗雷格的概念的外延,它不是一阶的通常意义上的对象,而是概念的某种性质,譬如数。概念在此不是简单的概念,而是可以为对象所谓述的情况。譬如弗雷格的家人,譬如这屋子里的人、这桌子上的苹果。短语,或罗素的指称词组的情况,而非简单的家人,苹果这样的概念。
类似的情况,关于生命的意义,我们考虑的是生命的实践,我们做出来的事情,在做它时目的的设定或目的的选择里所考虑的根据,或原则的东西。

28
:是不是可以把哲学的逻辑看作文化和思想的未必自觉但是在逻辑上是在先的东西,根据。文化对于个体是社会认知中的现象的东西,既已存在的东西。我们总是从既已给出的东西,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做进一步的根据的考察时进到思想,再从思想进到哲学的逻辑。这样看的话,哲学的逻辑就是一种分析的考察了,是从可见的推进到可思的。这个系列的端点便是哲学的逻辑。

语言作为语言,具有意义,在于其有意识地有所表达。有意识和自觉,其实践,是某物或某个行动某个实践,人的做,看做符号和语言引出意义的原因所在。
这样,有意识和自觉,在前面是一种反思、分析出逻辑。在后面则是带来一种实践,做。
把有意识做反思也看作一种思维实践,它们和做,就可以统一起来了

我好奇的一点是,哲学是分析的工作的结果,对还没有认识到的客观的东西的揭示,还是造物主创世纪时那样,它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逻辑是分析的结果,还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
还是说它们之间所具有的结合,两边衔接的东西
这问题问的有点模糊

文化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是历史。不究竟。譬如我有一种否定一种文化的观念,那这文化在我参与社会时,就不能像自然现象无例外地服从自然规律那样起作用。文化依赖一种对于规则本身的根据的不作考虑而得到执行。一旦考虑其根据,文化就呈现一种流动的情况,变迁。而哲学的逻辑在究竟的审视中作为一种自身不变的东西被揭示出来。文化是有待审视的现象,一旦审视它,就推动他产生变化。一种哲学的逻辑是经过一种审视所产生的不变的东西。

元宝:
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哲学语言和论证方式,价值导向的语言观和平治天下的终极关怀,肯定不能担当哲学。恐怕唯有思想撤回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才有哲学意义。

逻辑也是哲学家建构,大众因循。大众的认同不过是能力不及,否则哲学家就是教主,后无来者。正是形而上学才保证逻辑不去适应社会需要,而自我中心。没有形而上学的真诚,逻辑和文化一样,一副嬉皮笑脸。

:是这样的 西方的君主论 中国的法家 都是这样的东西

这样看,逻辑的指出,是一种解释,而非理解。就是说,怎么看待现象的逻辑,和w语法空位一样,仅仅在指出这种空位的存在而言是一个普遍的先天命题。
在w就是语法分析的句子。语法不对实在负责,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这样的句子。但是这些句子并不负责经验的语言游戏的经验的语法的判断或指出。仅仅指出一种语法考察的语境原则的方法。经验的语法是这种普遍原则的考察在经验语境中的结果的东西。
逻辑也是和语法同类的概念。我们使用逻辑这个概念时,仅仅指出作为一种空位的东西,这时并不对逻辑的具体内容负责。一种哲学有一种哲学的逻辑。
就像弗雷格的一般语言的句子中,撇除逻辑对象的情况,从概念并不能给出对象,而仅仅在一种不满足性上把捉对象。而对象是满足的。这种把捉对于对象的指出而言注定是不满足的。
w的家族相似,是对于语法的经验考察的归纳。是语境原则的运用的结果。而语法分析的超级语法句子,则是某种先天的逻辑命题。它达成的正是语境原则在语法考察中的引入。这是普遍原则。
在w,似乎把规则用作经验的,原则用作先天普遍的。可以把语境原则看作产生规则的规则,一种语法考察的方法上普遍的规则。

但是语境原则本身的指出,它的根据大概就落在其运用所达成的解释力了。这样看,它也是一种解释。一种人的构建。
由于语言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意识,这种解释可以看作落到实处的,就可以作为分析的结果。而人类社会生活,以致个体的存在,它们的有意识,是人自身做出来的事情。离开人的有意识,它们就不存在。语言的分析就是对于有意识的东西的关注和揭示。
古希腊的爱智慧而非智慧,指出的就是这种自觉的存在诉求。智慧包含经验知识。爱智慧则指出人对于有意识的东西或可以一的东西的一的诉求,是先于知识的更在先的冲动。它可以产生出逻辑的设想。

29
实践中,用目的规范行为的遵从规则。目的就是行为规范的根据。而目的的给出的根据,就是行为(遵从规则)的根据的根据。
这里有封建社会结构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的情况。

30
生命的神奇,在于于物质生理现象的本质主义上来理解它。这是神奇的。但是,把生命作为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本身,它本身就不是可见的现象,并且作为理解可见的现象,我们的行动,做,的用法的东西,或者说支配可见的东西的理解的轴心的东西。这里,语法不对实在负责。生命和可见的东西首先是独立的东西,然后,它们在一种嵌入或支配关系中产生表达和理解。表达和理解就是我们的所思落在实处,落在可见的东西上。这里,可见的东西的语法或用法,生命,不是基于可见的东西的分析的结果,不是一种现象的本质的蕴含,而是对于每个人直接给予出来的东西。我们是在基于自身基于彼此作为生命的存在而言得以基于可见的现象谈论其生命的表达和理解。
物质现象空间现象和生命或意识之间,在此是独立的,彼此之间具有鸿沟。

在自然科学中,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之间具有一种因果联系。因果的存在是我们的信念,但是因果的内容的落实,则是经验的猜想和验证。我们并不具有对于原因的东西的直观。但是在语言和意义之间,在现象和意识之间,脑神经科学所考察的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因果联系。但是,脑科学所能达成的始终是一种生理现象和意识之间的相应关系,而非一个产生出另一个来的联系,不是自然规律之于自然现象之间的决定。
但是,另一面的情况是,把意识看作支配生理现象的东西,那么就有意识如何在生理现象中达成自身的表达、给出的环节的考察。雕塑师的雕刻刀是如何把感觉的东西落到实处的。脑科学的工作,在揭示这个工作如何落到实处,我们的无意识是如何发生的,是有意义的或有效的。脑科学所揭示的生理过程,是一种我们的意识作为有意识的东西,它对于实现自身的脑神经的生理过程的规范是无意识的。就像我们呼吸和心跳存在却无需意识的有意识参与。考虑我的意识,和达成它的给出来的生理过程生理现象,它们之间是一种后者对于前者的因果的决定,还是前者作为一种有意识地实践对于后者的规范。就像在弗雷格那里,客观思想和主观思维的服从思维规律之间的关系那样,是前者规范后者如此这般。进而可以说,主观思维的服从思维规律是无意识的,就是说,我们在思维时,并非自觉地服从思维规律而如此这般思维,而产生客观思想。而是,我们基于客观思想的逻辑形式,而如此这般思维:服从相应的思维规律。这里,不是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中行动的遵从规则的情况,后者是有意识地做,前者却是基于目的地逻辑形式产生出来地对于行动(主观思维)的服从思维规律的决定。可以说,这里的主观思维的服从思维规律是受到客观思想这个思维的目的的东西所产生出来的或所决定的东西。因此,这里是一个规范性的情况,而非自然现象中的因果决定。

无意识,规范性。

31
文化。
是理解的条件。语境的领会的前提。文化在语言游戏的意义表达和理解中,是用作前提的东西。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一种先于语言游戏的客观的东西,社会生活中公共的规则。但是,文化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却并非先天就了解的。不是有限的识字那样,人人有之。文化对于深灰生活中的个体,恰恰是在其经历中了解到的东西。它就是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俗话说的有文化没文化,文化程度,作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的可能性的边界而言,是决定性的。就像一种哲学的逻辑对于这种哲学的思想的可能性或限度的决定。
从词汇量,概念系统的情况,到现实中从经验观察得到的遵从规则的了解,它们是文化的东西。在理解中,文化恰恰是核心的东西。而w指出的语境原则,从语境中领会语言游戏的综观形式,它作为原则,也是一种语法规则的产生出来和领会的规则,规则的给出的规则。它本身又作为文化的自觉的一部分,被增添进来。只是和别的规则比较,它是自觉的,引导人的有意识,而非经验的语言游戏的使用中,人在遵从规则时是盲目的,人并不考虑根据(遵从规则)的根据。语境原则也并不涉及根据的根据的判断,而是指出根据(语法规则)要从何处去考察来得到,这就是语境。这已经具有正面的意义。虽然它所达成的结果,不过就是让我们在表达和理解时回到日常生活来。
理解一个语言游戏就是领会一种生活形式,领会一种文化。理解力的拓展一方面是经验的社会阅历,见识的见长。另一方面,是语境原则这样的先天的语法分析的命题。

32
文化作为社会现实的事实认知,文明则蕴含伦理价值判断的自觉。前者并不蕴含这种自觉。

33
感觉到问题但是还难以描述问题,在问题能够描述出来之先。前者的处理更微妙,难以描述。
联想到康德的数学性范畴和力学范畴的对比。

34
名声这样的东西,权力这样的东西,对于个体是神奇的,神奇在于自身之外的东西对个体拥有它的决定。它们对于一个社会整体,却是逻辑上必然的东西、角色,是平常的。

35
伦理价值判断的自觉。
遵从规则时人是盲目的。如果人的做只局限于遵从规则之内,那么他必然是盲目的。就像语言的本质主义,从实在的本质中考察语法,注定带来语法考察的错失和理解的不可能。
伦理价值判断是人的行为的一个逻辑空位。就像语法之于语言的意义表达和理解中作为逻辑空位的指出。语法不对实在负责。本质主义是对于语法考察的取消。使得语法泯灭于实在之外的独立性,取消其逻辑空位的据有。使得语法附属蕴含于实在之内。
没有神奇之处。在于语法考察于我们所考虑的东西中取得实在的语法规则的线索。用法或语法不是从语言自身之中取得,不是其本质的东西,而是,另有语境的考察取得。

那么,图像论的意义何在?含义。或弗雷格的涵义,基于语言的给出方式而给出的东西。图像和事态之间图示形式的相等,把思想带入考察中来。这是有意义的。只是要区分涵义和意谓。

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并不关心命题的真。真是一种用法,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就语法作为逻辑空位而言,真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是我们考虑事情时的自我要求。我们可以并不考虑真。
综观语言游戏的文化,生活形式,考察其来源。当落到生存时,求生意志可以使人为所欲为,无视真的限制,或真作为人的自觉、人为自身立法的东西。指鹿为马,自欺欺人,这种事情在内地的传统中习以为常。
这里涉及意志。意志是主观的。它可以以任何东西为目的。这里存在一种自由的可能性。意志的目的诉求作为一个逻辑空位,指出了自由的可能。是生存诉求,还是认知诉求,还是价值诉求,或审美诉求,这里有不同可能。
日常生活中,哪种占据主导地位,是各各不同的。诉求生存时,也会有别的诉求。但是,这里就是一种生存作为最终的基底的选择。就是说,认知,价值和审美都受到了生存的规范。它们不再自我为中心,而是围绕生存展开。在认知诉求里,求真,会发生一样的以真为最终的基底的选择和规范别的东西。价值和审美的情况也是一样。

36
万般皆空 并不必然带来取消自我意识的无意识状态。也可以带来金刚怒目 反正现象界的一切皆空 有所为还是在现象界里 并不触动这个空
这样,一个我,就是康德的自在,并不在现象界之中。我们无需我执。

我是从我的长相我的身高我的身份我的性格我的行动所构造出来的整体的东西,还是它们都是从在先给出的一个我所指出来的东西?这可以类比于:
弗雷格基于语境原则基于句子意谓真指出语词的意谓,名称意谓的对象。
和,亲知的情况中我们基于看到的对象给出一些真命题。两者之间的对比。

我是在先于真命题给出的东西,还是基于真命题所刻画的对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1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29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35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498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0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2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79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22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8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1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5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2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0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3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2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43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394 在什么 样 的 情况下 我们 会 问 一个人:“ 你 设想 这个 的 时候, 心里 实际上 都 发生了 些...
    榆木疙瘩b阅读 250评论 0 0
  • 398什么叫拥有一个东西?我可以使用它。它有某种用途。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所有权还是具有某种或者支配...
    榆木疙瘩b阅读 145评论 0 0
  • 387 深刻 的 景 貌 容易 消 隐。 日用而不知。语言游戏的语法,我们还是有意识的。但是语言的意义要基于语法根...
    榆木疙瘩b阅读 246评论 0 0
  • 426 唤起 一幅 图画, 似乎 就 毫无 歧义 地 确定 了 意义。 和 这幅 图画 的 典范 用法 相比较, ...
    榆木疙瘩b阅读 374评论 0 0
  • 回顾292指出规则1和规则1的用法又有遵从规则2的情况。前者是看见的语言游戏本身说出的东西。后者是看见的东西嵌入看...
    榆木疙瘩b阅读 30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