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想着要写读后感,所以今天醒来没有玩手机,先读书,再来写感悟,这样也挺好,希望坚持下去!
今天读的是此书的第20-32页,张祖庆老师谈自己的磨课史和裸课史。张老师在磨课史中,提到他自己在从教三年时的第一次重要磨课,毛昉老师提醒他们:“语文教学,一定要抓牢语言文字。要做好两个ding。一个是‘盯’,要善于敏锐地揪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句;另一个是‘钉’,要像钉钉子一下咬住不放,重锤敲打,反复推敲。”
看完张老师的磨课经历,我就在想,自己何时好好打磨过一节课?我最大的上公开课的经历,就是在全校老师们面前上课。但没有一次是上的很成功的。因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备课,都是先大量的教参看,再找课件来改,有时也会看课堂实录。出来的结果是课堂是被动的灌输,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真正的发挥,所以我的印象中,好像从没有一节课上得很成功,让我或者学生印象深刻的。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更是当老师的一种失败。
在文中,毛老师还有一句话简单却有力量:你要成为你自己!每一个名家的课固然都有可取之处,但如果不加思考的学习,只是照搬过来,那样的课堂了无生趣,老师也是失败的传道人。只会模仿,从不思考,那是老师的悲哀!
张老师多次在文中提到于永正老师对他的鼓励,我这两年也开始看于永正老师的书,对他的教学风格和为人处世深感敬仰。只是我的学习太停留于表面了,没有深入思考和内化行动,是我的懒惰。于永正老师一直推崇:教师要把工夫花在“功夫”上。要好好练朗读,要好好练板书,要好好写批注。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上好课。说得多好!提升基本功,只有你的专业基础技能扎实了,才能从容应对每一节课!上得是课,更是老师个人的生命展示。浅薄如我,如果不去多看书,多学习,多反思,多行动,只会成为浑浑噩噩度日的误人子弟的“刽子手”!
张老师在磨课史的最后,还提出了自己研发的主题系列课程,也值得我们思考。老师通过认真研读文本,打造一系列带有自己的课堂风格的主题课程,这样就会对某种模式的课堂驾轻就熟,也不失为成长的一种好方式。
在张老师的裸课史中,他提到哪怕是备受争议的课,都是他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勇气在公开课堂上直接上没有提前试过的课,这不仅是勇气,更是自信。因为可以直接上公开课,是因为张老师已经在心中打磨了无数次教案,也把家常课当成公开课来说,才有了那样的运用自如。张老师这句话让人警醒:一生都在备一节课,一生都在上一节课。这节课,叫生命!
课是老师的生命与学生生命的自然交融,也是老师最不该忽视的重要工作。而当下,我以及身边很多教师,精力被各种繁琐的工作占去,有多久没有静心备过课?课前看看教案,照搬课件,那根本不叫备课。环境是改变不了的,但自己的行为却能主导。所以,改变从自己做起。
谢谢好友借我这本书,谢谢好友推荐我参加读书打卡活动,让我边读边思考,努力让这本好书对我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影响!读且思,还要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