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松弛感”成为全网的热词,夸奖一个人都得用上“松弛感”,“松弛感”成为特别稀缺的东西。从这个现象反映出,国民是有多焦虑,多紧张。
你看,阶层跃迁的通道正在关闭;大城市的房价让年轻人不堪重负;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的职场人不敢生病;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坚力量不敢失业。国人在这样的重压下艰难前行,神经紧绷,松弛当然成为奢侈的东西。
也许是太渴望松弛的感觉,所以对“松弛感”的讨论似乎有一点跑偏,“松弛感”其实不是一味的放松。
最近听到一个说法,“松弛感”是你有一个确定的能力圈。你特别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哪些事一定能搞定,哪些事一定搞不定。这个对自己能力的确定感,才是松弛感的核心。
所谓松弛感就是你对自己的能力、行动,以及行动结果的确定感。说白了,就是对自己有多大本事,能干成多大事,心里有谱。
当然,这是一个关于松弛感的,比较简单的定义。假如把对松弛感的理解再延伸一步,正好有本书,书名就叫《松弛感》。
在这本书里,对松弛感有一个定义。
松弛感=看得透+有办法+能喜欢。
看得透,指的是你对所处的环境,对所参与的游戏的规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反过来想想,为什么很多人松弛不下来,不就是因为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不理解。
有办法,指的是你有解决问题的计划。不是说,你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全才。而是,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虽然没有清晰的解决方案,但至少知道,从哪能找到解题的思路。说白了,就是知道在搜索框中要输入什么样的关键词。有把挑战转化成具体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挑战当成无从下手的谜题。
能喜欢,指的是我们赋予行动意义的能力。怎么让自己长期喜欢上一件事?这个问题不简单。毕竟,再有意思的事干久了,也会腻。我们应该有主动提高一件事的难度,给自己找更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是保持长期热爱的关键。
松弛感的三个概念:看得透、有办法、能喜欢,背后有一个统一的大前提。就是,必须要拥有某种能力,有一技之长。我们总觉得,松弛感是个感受问题。但实际上是个能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