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松弛感
如何找到一种更温和、更长期主义的方式与紧张、焦虑相处成了许多人的新课题。
心理学上没有对“松弛感”的定义,但对它的相反面“焦虑感”有比较明确的界定,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一是内心秩序存在混乱和冲突;二是对外界的刺激产生过度的反应;三是对未来有强烈的不确定感。
因此,与此相对应,松弛的状态就是内心稳定,对待外界变化反应平和,能够随遇而安,并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有所准备。
但对很多人而言,似乎“焦虑”和“紧张”才是常态,这是现代人独有的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焦虑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一定程度的焦虑反而有助于帮助我们集中精力应对复杂或压力大的事件,如考试、求职面试等。远古时期,焦虑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机制。当时的人们在面对天敌、自然灾害等情况时,只有对危险越敏感,相关准备做得越充分,才越容易存活。
不过,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焦虑的背后呈现出比较强烈的“自我苛责”和“无力感”,很多人会陷入对进步、学习、成长的执念当中,一旦没有将时间用在积极行动上就会产生愧疚情绪,完全不允许自己“放空”,甚至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害怕被“落下”。
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过度的“自我苛责”可能来源于相对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当人们习惯了用外在的、实用主义的价值标准来进行评价,人们就只能在与其他人的对比中得到成就感,因而很难形成稳定内在的评价标准。
而“无力感”源于两方面,一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许多原本可以“吃一辈子”的知识、技能不再有效,人们清晰地意识到知识和技能的迭代在加速;二是疫情、国际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让人们更强烈地感到未来难以把控。
从个人层面上看,我们要学会从自我苛责,走向自我关怀和自我悦纳。自我苛责往往是无意识的,因此,改变的第一步是意识到它,然后通过允许自己“放空”的方式去克服它。而自我关怀则包含有三个层面,即自我友善,不自责;承认苦难是人类的必经之路;专注当下,觉察自己。
不过,在面对时代特有的社会问题时,心理学并不直接解决具体问题,它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一种工具或方法,让我们通过转换视角找到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