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迷信,我们眼前可能会浮现出各式场景:香烟缭绕的寺庙,虔诚跪拜的善男信女;算命摊子前仙风道骨的高人,满脸肃穆频频点头的施主。出门看黄历,遇事问大仙的人,肯定会被贴上迷信的标签......
迷信这个词,因为社会历史原因,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与封建一词捆绑出现,如今即便它单独出现,在人们认知中,依然保留着保守、老旧、不开化这些本属于“封建”的内涵。我们这些每天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生活的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提到迷信更是一脸鄙夷,认为这是一种很不时髦很low的行为。
那么,我们真的不迷信吗?首先我们看一看迷信的定义。
迷信是一种认知发生迷失的非理性行为,它首先与人们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既是驱使人类不断探索的动力,也是导致人类走向宗教和迷信的一大原因。
在面对全然无知的领域时,比如死亡,宗教中全知全能的神给予我们的答案是确定的,美好的,而科学则要遵循逻辑和方法,客观理性地去接近未知的真相。显然,前者带给我们的心理慰藉是远远大于后者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问题。现代科技带来了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精神世界却相对空虚,这也导致了迷信现象的回潮和极端化。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科学中来,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让科学的思维模式不断改进我们的价值观,促进人类道德和精神世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