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871小时,第1812日
阅读《动荡时代》
日本短期利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事实上已经降至零,但直到1999年2月才正式实施字面上的零利率政策。2000年8月,在意见分歧相当大的情形下,日本放弃了零利率政策,而由于互联网泡沫崩溃导致了世界性经济衰退,日本银行于2001年3月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之后,世界经济快速摆脱互联网泡沫崩溃带来的经济衰退,复苏速度远超预期,紧接着出现了被称作“大稳健”的经济繁荣期。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3月日本银行解除了量化宽松政策,同年7月政策利率提高至0.25%。
随着《日本银行法》的修订,货币政策决策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日本银行拥有了货币政策独立性,政策委员会真正成为决策主体。在法律修订之前,货币政策名义上也是由政策委员会决定的,但实际上最后由行长定夺,为了帮助行长做出合理判断,整个系统从计划局主管理事、计划局局长到处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法修订后,新成立的货币政策决策委员会成为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
在用尽所有操控短期利率的传统政策手段后使用的货币政策被称为“非传统货币政策”。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日本银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非传统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
之所以没有采用某个具体数值表示物价稳定,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委员会委员之间的分歧太大,根本不可能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数字。更关键的是,2%的物价上涨目标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实现,而目标一旦公布,为实现物价指标,就会要求日本银行机械地采取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结果可能会出现引发泡沫膨胀在内的诸多新问题,因此日本银行对此抱有强烈的警戒感。
针对传统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合理评价其效果,而对于零利率约束下的货币政策,其效果是很难评价的。另外,以前日本银行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完全由政策委员会决定的货币政策并不多,这也是理由之一。关于独立性与问责这些棘手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变得更加突出。不仅仅是日本银行,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这种高速增长机制,只要存在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并在整体上存在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态势,就会持续发挥作用。但这种机制的效应是一次性的,而且,如果收入水平提高导致出生率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也会减少,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也是难以避免的。
但当时开发使用的DSGE模型存在重大缺陷,其中最致命的是在影响实体经济运行机制中完全没有考虑金融部门的作用。经济不过是“代表性行为人”(representative agent)的集合,没有区分债权人和债务人这些不同实体之间的差异。此外,由于这是一个线性模型,可以分析偏离均衡趋势较近的冲击,却无法分析像经济泡沫以及金融危机等非连续性冲击的影响,这也是该模型的主要缺陷之一。
很多经济学家脑子里只有美国经济,并为此提出经济理论。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研究充满了实证,不说明“现实”的理论就无法生存。这种“现实”在很多场合就是指美国的经济数据。因此,即使北欧和日本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只要美国不发生金融危机,就不会有积极性去研究这些问题。
此类研究通常聚焦在与“产业”相关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等方面,只要美国金融体系不发生严重问题,那么就容易忽视金融的作用。以幻想而告终的“大稳健”经历给我们带来了种种教训,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相同,它告诉我们政策理念有多重要,支撑政策理念的经济理论又将发挥多么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