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有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一本书,名字叫做《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是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 彭凯平教授。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就在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的可以做到心花怒放吗?所以我对这本书特别的感兴趣。
书中所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彭教授以为:快乐和幸福是不同的概念,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
问题一: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不快乐?
首先,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太快了,而很多人的关注点大多都在物质生活上,而没有停下来好好的欣赏自己内心的感受。其次,就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竞争,攀比,导致自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其实做自己就好。
但是有谁能真正的做到 做自己不攀比呢?几乎很少,那么这就引入了第二个问题:怎么正确的跟别人比?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怎么比,什么时候,跟谁比,根据自己的目的,功能,需要,来进行比较。
就像我们不能拿自己跟马云比,因为马云虽然非常有钱,但是他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也是我们寻常人所不能解决的。
这并不是阿Q精神 阿Q精神是有一种否定现实的前提在里头,而积极心理学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只不过参照标准不一样,参照的方向不一样,参照的群体不一样。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卡尼曼教授提出鲜明性思维误区,就是我们比的时候,往往比的是人家的鲜明特征,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你老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去比,这不是自己找虐受吗?所以要学会用弹性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找丰富的维度,保持心态积极。
这跟我们平时在网上会看到的一些心灵鸡汤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心灵鸡汤,它是没有证据的,无法认证它的真伪,而积极心理学是可以证明的,有可证伪性。
问题三:为什么强调渴望不等于喜欢?
我们需要的是感情,健康,愉悦,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但是有些东西往往是因为欲望,不需要,却想要。有些东西是社会文化强加的,实际上未必需要。
许多人不开心是因为想要的太多,多,则惑。就像小孩子玩玩具一样,以前我们小的时候 一个玩具我们可以玩很长时间,还非常的喜欢它,珍爱它。但是现在的小孩子生活水平高了,玩具很多,却又不知道该玩什么了。所以一些人就认为给孩子买玩具一个就够,还有平时孩子的鞋子呀,衣服呀,一定不能太多,有替换的就好,太多,反而又给自己增加了选择上的烦恼。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书中提到,最快让自己开心起来的方法是闻香。以前有这方面的体验,总是觉得闻到了好闻的香味之后,心旷神怡,非常舒服。却不知道是为什么。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原来那是因为鼻子后面有一个情绪加工中心,叫杏仁核,其他器官都需要经过大脑,但杏仁核不需要,所以闻香可以让人立马开心起来。
问题四:怎么才能在工作中找到那种幸福的心花怒放的感觉?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的实用。
首先彭老师说一定要找到工作的意义感。我们工作一定要意识到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说工作其实除了养家糊口之外,除了赚钱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自己活的开心,活的让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感,让自己看到自己的目标和前途。
其次就是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找到自己成长的一个路径,工作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对我自己终身的价值的一个体现。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刚开始进入这一行的时候,觉得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跟其他工作相比,只是工作对象不一样,工作性质不一样。但是慢慢的发现自己真的是非常喜爱这份工作的,并愿意为了这份工作而去提升自己。今年上半年的评职称中顺利通过,就让我觉得有满满的成就感,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然后就会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
最后一个就是自控力。我们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一些自己不太如意的地方。每当这个时候,自我的心态调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可以把生活中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如意当做一个磨炼。
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一句名言,就是很多时候不是这个事情本身,而是我们怎么想这个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会更加巨大。
非常喜欢这句话,随着现在年龄越来越大,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有时候真的觉得事情的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对待这个事情的态度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才会真正的影响事情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