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辉哥发布在星球的这段话时,心里太有感慨了。
当天我正接到一个男孩子的抱怨,实习强度大,技能不熟练,他觉得自己要被开除了。言语间无不透露他想要放弃现在这份实习工作。然而这份工作其实来得并不容易。
我极力引导他用不同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但并不确定他是否能听得进去。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两个小学生的故事
第一次有浓浓的挫败感,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成绩一向名列前茅的我和另一个同学被选中去参加县城里的数学竞赛,卷子一发下来我就懵掉了,对于一个从来只做课本上的题目的学生来说,这个卷子上的内容远远超过我所掌握的东西。
我感觉像来到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
结果可想而知,我什么奖都没有拿到,而另一位同学拿了三等奖。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
回来后,他找了许多相似的卷子和题目,请教老师、每天推敲做题。
而我很快把这件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要不让我做题,啥都好说。
死磕难题和遇到难题就逃避,是我俩不同的、固定的应对模式。
原本起点差不多(甚至最初我成绩比他还好),可最终的结果是,他考上了省重点高中考上了985法律系,进了某一线城市非常好的企业,而我,呵呵。
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说,光看我们面对难题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从前的我和我的同学,就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属于固定性思维,他属于成长性思维。
我选择了做容易的事,他选择了做有挑战性的事;我遇到困难选择忽略和逃避,他遇到困难选择死磕想办法解决。
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的差距早已不是当年的几分之差了。而这一切,当年还是学生的我是怎么也预料不到的。
固定性思维VS成长性思维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非要去和别人比,而是想说明,选择哪种思维方式真的非常重要。
选择了固定性思维,等于选择了枷锁,选择了成长性思维,等于选择了一双翅膀。
成长性思维的人通常拥有乐观的心态、坚定的意志、寻求变通方法的能力、积极向上的语言表达等等良好的品质,思维的形成有许多复杂的因素。
如果我们现在不是成长性思维的人,可以怎么培养自己的成长性思维呢?
有一个小方法与你分享。
第一步:观察自己,多觉察自己的念头,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第一反应是什么?
当领导临时给你加派的任务时,你的第一反应是“烦死了有完没完”,还是“我看看该把这个任务放在哪个优先级别”?
当遇到一个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我干不来”,还是“这个我该怎么解决呢?”
那些稍瞬即逝的第一反应和情绪,是我们最真实的想法,把它诚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步:接纳自己,不自我否定。
看到自己记录下来的这些反应,你可能马上和固定思维对号入座了,又开始了自我责备。
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在你决定写下来的时候,其实改变已经悄悄发生了。
固定性思维的一大特征就是自我设限,而你正在解开这个限制。
我们只是还有进步和转变的空间而已。
当我们接纳自己的时候,才不会对自己进行攻击,不自我否定,内在的自我力量才不会被消耗。
第三步:“尚未”大法,改变思维从改变语言开始
把上面写下来的语言进行置换。
置换成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曾经在TED演讲中讲过这么一个实验,在美国芝加哥一所高中里,如果学生有一门课程没有通过,成绩不是“failed”(失败/不及格),而是”not yet”(尚未通过)。
感受一下,这两种成绩的评定词语,是不是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失败、不及格,带来的是强烈的否定,看到的第一眼反应就是真糟糕我失败了;而尚未通过,带来的却是一丝希望,我只是还没有通过,我可以再试试。
语言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要改变思维,可以从语言入手,从积极的对话方式入手。
比如“我把事情搞砸了”,可以用“这次做错了,是错在哪里了,下次一定不要再犯这样的错”替代。
比如“我不擅长编程”可以用“我还需要提高,进步空间还很大”替代。
比如“我英语不好”可以用“我要训练我的英语能力”替代。
比如“这太难了”可以用“看来我需要多花点时间和力气了”来替代。
……
然后,把他们打印出来贴在你的桌前,语言可视化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当然如果不愿打印,在心理默记也是可以的。
除了以上的小方法外,还有另外几个可以慢慢打开思维的方式,一是阅读、二是不断结识优秀的人。
读经典读传记读好书,在书中可以看到那些伟大的人是如何思考的如何行动的,这对我们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现实中优秀的人,带给我们的影响,不亚于一本好书。
当我们能看到外面的天地,不再自困于井中,思维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写在最后
有时我在想,这宇宙应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吧,面临同一道道生活的难题,我们很有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结果。
当年也许也有另一个平行宇宙,在那个宇宙里那个不认真读书的小女孩,选择了承认自己的不足,选择面对痛苦去探索她苦苦求而不得的答案,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
我想对那个平行宇宙的小女孩说,放心,我很快也会追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