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访者这样问我:孩子老是和我对着干,百分之九十的时候,让TA往东,TA偏要往西,该怎么办?
我反问这位:为什么孩子不能和家长对着干?
那,为什么孩子就得对父母百依百顺呢?
和父母对着干的孩子,其实并不在少数,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看过一项调查:有70%的孩子在青春期会和家长反着来,75%的家长觉得顶嘴是孩子成长中最令人讨厌的事情。
很多家长好像很难接受孩子和自己对着干,但其实,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青春期的需要。
过度干预,会打乱青春期的节奏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到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正常青春期的年龄在10-18岁,这个阶段,孩子挑战父母,是成长的需要。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就提到:青春期主要的心理任务就是自主性,一个孩子可能会在十多年来第一次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到“我是我”,我要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但这个孩子是否真的有这个能力,或者是有没有真的确认了自己要做什么,这个还不一定。
但从心理发展的阶段上看,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十分清晰的认识:
我需要去找到我的特点,我是谁。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你为孩子横刀立马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了受害者。
你传达给他的信息是:你不行,你不够强大,你自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介入来替你处理。”
青春期的孩子有四大发展任务:
自己做主、与众不同、离开父母、寻找伙伴。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TA们还没有适应孩子有自主性的表现,所以很多父母的表现都是:你为什么不按照我要求的去做?这个时候孩子凸显出来的表现就是反抗。
当孩子反抗父母的本能,遇上家长对青春期的无知,往往是亲子间发生冲突的一个根本原因。
有人说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担心会变成一种诅咒,我们担心孩子走弯路,担心他们会学坏,于是我们变得焦虑、敏感、盲目。
有网友分享过自己“早恋”的经历:
初二谈恋爱遭父母反对,妈妈很伤心,爸爸让我进房间安慰在哭的妈妈,当时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感到莫名其妙,很难受,要放弃女朋友是不可能的,不懂妈妈为什么不给沟通的余地。只说了句:“妈妈,对不起。”
妈妈抽噎着问:“你知道自己错哪了吗?”我就转身出了房间。想对那时的妈妈说:“从你拒绝我爱别人开始,你变成了我最难去爱的人。”
孩子处在青春期,父母越是竭力阻止的事情,往往越容易发生。
过度地担忧和干预,其实是在给孩子制造麻烦。
表面看是孩子故意不听话,故意和父母反着来。
但整个逻辑其实是反过来的:恰恰因为父母过于控制孩子,孩子才要反抗。
父母和孩子纠缠,孩子只能用剩下的力气去发展青春期的任务,只是忙着对抗的话,又怎么还有力气发展自我呢?
打乱孩子的成长节奏,后果很严重
美嫺最近了解到一种现象叫:成年人补过青春期。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说过:正常人在21岁左右便能完成青春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如果孩子的家庭环境不是很自由,遇到控制型的父母,也许孩子在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的时候,都还没有顺利的度过青春期,严重的甚至一生都无法完成。
也就是说,生理上的青春期和心理上的青春期,并不同步。
补过青春期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相同的地方是为此付出的代价,无一例外的沉痛。
网剧《妈妈的遥控器》中,主人公小伟的妈妈在离婚后把他当做自己唯一的希望,说是希望,但小伟更像是一台被操控的没有感情的机器。
为了让妈妈同意他去参加中学毕业旅行,小伟造假成绩单,结果却被妈妈发现。
妈妈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一败涂地,于是按下了手中的遥控器。
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行差踏错半步,所以只要有不满意的地方,一切都要倒带重来。
第二天,小伟发现自己一直在重复着同一天的生活,妈妈对他说: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都将被卡在同一天。
被妈妈重复折磨到崩溃的小伟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反抗,但无一例外,都被倒回到自杀的那一天。
小伟绝望地问道: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妈妈手上握着遥控器十分淡定地回答,死到你选择活下去为止。
在如此畸形又让人窒息的爱面前,小伟最终选择妥协,小到饮食起居,大到学业交友,全都按着妈妈的意愿来:按部就班地读书、考大学、工作……活成了妈妈想要的样子。
想到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说过的话:在父母控制下长大的孩子,终其一生都要在反抗和服从的内心冲突中煎熬着。
大学毕业后小伟当上了白领精英,但曾经不被允许过的叛逆期,却从没结束。
他从保险柜里偷出遥控器撞上了迎面而来的车辆。
《无声告白》中有段台词:
“家庭,有时候就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如此费尽心思偷走的遥控器,不过只是想拿回自己人生的掌握权。
而为了补过一次青春叛逆期,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父母越界的干预,只会养出病态的孩子。
父母学会“躺平”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想我们为人父母,都应该认真地想一想:确定要用青春期短暂的乖顺来换取孩子后来叛逆和扭曲的人生吗?
控制等同于精神上的扼杀,当你开始控制孩子,孩子的意志便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父母的意志。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我从未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孩子,TA们是一个有思想的人,TA门有自己的秘密,TA的想法,TA们的人生。
其实孩子并不属于父母,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TA们,希望父母和孩子能像朋友一样相处。
养育子女,如果我们懂得“躺平”一点,那么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 为人父母,需要先看见自己
一位心理学家说:我们控制孩子,不过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父母满足自恋的一个工具。
只有父母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同时觉察我们自恋的背后是什么。
当面对孩子的一些反抗和攻击时,比如说,爸爸你错了,或者妈妈是个坏妈妈,如果我们没办法承受这些,就会去要求会控制孩子,希望他认错,从而能照顾自己。
我们需要看见自己这些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一些行为背后对孩子到底爱还是控制。
图片
2. 为人父母,需要站远一点
前段时间我发现,只要我一走进女儿的房间,我们都要大吵一架,并且每次都吵得很凶。
仔细回想和孩子吵架的原因,我发现:当我想跟女儿说事情的时候,我从来都是直接开门进入。
并且当看到她杂乱的房间我便开始了说教:你这是小姑娘的房间还是垃圾回收站啊?每次让你收拾为什么都当做耳旁风?一天天的都在干什么啊?
女儿当然也回怼我:要说什么事情直接说就行了,能不能不要每次都是打着说事情的名义,闯进房间批评我。
自那以后,我每次都会站在门外先询问是否可以进,孩子开门后也忍住不去评论她的房间如何如何,直接说事情。
这样做上两三次之后,女儿不像一开始那么排斥我进她的房间了。
仔细一想,确实,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你管他吃饭,他就觉得吃饭是痛苦的;你管他学习,他就觉得学习痛苦;你管他做家务,他就会厌恶收拾打扫……
不如站远一点,相信孩子有自主生长的能力,要自发,不要逼迫。
3. 身为家长,站低一点
作家爱丽丝·奥兹玛曾说过:
一向把孩子的成长和快乐放在第一位的父母,是不需要担心孩子误入歧途的,因为有一个充满理解、温暖和爱的家庭,就为孩子铺上了善良、同情和有所为的底色。
深以为然,如果孩子整天感觉到与父母相处时都充满了同情、理解、耐心和爱,那么他们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谁会想着去反抗一个愿意倾听自己心声、理解自己的人呢?
图片
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允许一切发生,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和接受。
接纳挫折,接纳无常,接纳情绪、接纳不同。当允许一切发生之后,就会不再那么尖锐。
境随心变,我们会渐渐变得柔和。当我们的心态变强了,困难也就变弱了。
这段话同样适合为人父母的我们。
孩子的人生终究是属于他们自己。控制不如和他们一起按部就班跟着成长的节奏来。
请坚信,孩子不是我们的索取者,而是一个价值创造者。
耐心一点,安静一点,渴求不用那么强烈,过去不会消逝,更好的未来也会到来。
以上是今天的读书复盘笔记。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