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号傍晚,注册了简书,到现在不足6天的时间。在软件上翻看了一些文章,不乏一些有趣的内容和思考,但读到的更多是焦虑、是功利、是迷茫……可能是我关注了“读书”的缘故,读到了很多关于阅读的观点。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批驳别人的观点如何如何,而是想表达自己的读书观。希望和我持有相同读书观的人,不觉得孤单。
稍晚的开始
在2013年以前,我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真正喜欢上读书是高考之后的事。
我知道读书重要,但出生于小乡村的我难免目光短浅。在我看来,重要的读书就是在学校的学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能不断获得好的升学机会。从乡村小学到市私立中学后,身边的同学很多喜欢看书的。此时的书,已经不再是学校发的课本了,有很多期刊杂志、网络小说乃至名著。那时,语文老师十分鼓励我们阅读课外书籍,推荐很多青少年必读书目给我们。为了不在学习的路上掉队,我也买了不少,像是冰心的《繁星·春水》、鲁迅的《朝花夕拾》、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时的我,可能认为书在手上,随便翻翻,四舍五入就等于我读书了。买回来没有三天热度,那些大作家在我心上早就无足轻重了。以上列举的书,印象最深刻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因之一是身边的同学当时热衷于一本名叫《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的书;原因之二是这本书我直到我第三次认真的阅读才读完整(前两次都读完了上篇,没读下篇)。总之,那时候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就连杂志期刊类的《读者》《意林》《疯狂阅读》我都没什么兴趣,而这些书在班级里被疯狂传阅。
高考结束后,以前忙碌的三点一线生活结束了,我突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感觉玩也不像以前那样兴致勃勃了。可能也因为自己清楚高考失利了吧,毕竟出考场就已经感觉到自己可能要复读了。【插一句:出成绩后,因为过了一本线便去读大学了。】闺蜜看我心情糟糕,约我一起出去旅行散心。回来后,我们也经常聊天玩耍,某天我从她那里借了本《雾都孤儿》回去看。
在这之后,我才喜欢上读书。同很多人来说,我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从小培养的,喜欢上读书的时候稍稍有些晚。
疯狂的沉迷
一本《雾都孤儿》,我慢慢走进了阅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经历着前所未有过的经历,感受着不同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品味着没有思考过的人生百态……阅读是有魅力、有魔力的。开始打开书的想法很简单,并不是想从书中得到什么,只是想消磨无聊的时间罢了。但这些消磨在读书上的无聊时间,看似无用,却在我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很多作用。
我开始重新买书,并不是因谁的推荐而买,而是逛书店的过程中随心所欲。我买一本书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封面设计,有的是因为作者,有的是因为内容简介……我读的书很杂,但阅读真的是有趣的。小说、散文、诗歌、漫画、游记……我多多少少都有看过,也都有喜欢的作品。我现在可以说算是有阅读习惯的人,但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从阅读晦涩难懂的名著开始的。正是那些随便翻翻,漫无目的的阅读,让我轻松走进作者描绘的世界,经历作者笔下的故事。
那时的我是饥渴的,就像恶补十多年来落下的阅读量一样。曾经的自己真傻且鼠目寸光,不懂的读书的兴味。真的走进阅读的世界,我明白了“废寝忘食”不是虚假,我也曾因某些书籍忘记吃饭睡觉,从白天到深夜,既不觉饥饿也不觉困倦;我明白了“情不自禁”不是可笑,我也曾因书中内容或笑或哭富有情绪,从心理到生理,悲喜不能自已;我明白了“开卷有益”不是骗人,我也曾因阅读结交朋友、获得工作,从生活到工作,受益匪浅。
大学时期,最多时一年读60多本书。因为喜欢在亚马逊网上买书,送快递的小哥都因此认识我了。那时的我,不再像小时候有书但不读,而是喜欢买书读,喜欢买在图书馆读过的有意思的书。
我至今仍十分欣赏那个痴迷于读书的自己,能游历于各个“国度”,享受游历的感受,而不在乎他人的评价。
生活的乐趣
工作之后,不再像大学那样有很多的闲暇时光,十分忙碌,我也曾一度半年多不怎么读书。工作之余,有闲暇了就刷手机、出去逛,当然也有一项新爱好看电影。其实看电影和阅读很像,只是读文字变成了看图像。再次回到阅读上,是因为不满于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因为电影和书,给观者带来的是不同的感觉与触动。电影是可以看的,书也是需要读的,而且读书能够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
重新读书,有闲暇就看一看。会去看自己感兴趣的,也会去看别人推荐的,更会去看一些经典。阅读,让我喜欢甚至更多地是享受一个人的时光。有人说,害怕一个人,因为不想孤独。我则是,喜欢一个人,因为可以和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相处、对话。【这里“一个人”指的是自己独自的一种状态】
今年陆陆续续看了近30本书,可以说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我都不是奔着有用读的,但是读完感觉自己思想上、行为上还是有些细微的变化。我相信,读书或许当下没用,但于整个人生而言总是有用的。
总想着有用没用会很累,毕竟大家都想拥有的是自由而快乐。正如读书,有些人可能根本没兴趣,但因为知识经济、读书变现而来了兴致。读了书未能及时变现,便开始犹豫、迟疑,读书真的那么好吗?读书真的有钱图吗?我还要继续读吗?
看到很多人的文章或帖子,讨论读书有什么用。读书的作用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体现,或早或晚。但“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有些不知道为什么读书的人难免需要纠结“读还是不读”。一个人看到别人说,读书可以拓宽眼界,他去读了,但没有思考、没有交流、不够丰富、不够持久的阅读,仍会让他觉得自己眼界狭窄。读书的其他作用,我不在一一举例说明。
我想说,读书就因为喜欢阅读、享受阅读,而不是非要追求他人的认可和金钱的价值。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兴味,管它有无作用,随心随性地读便是了。当你有了足够的见识,眼界自然就宽阔了。阅读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每一天的生活,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是人生的无字书,不管怎样,你都有履行书写和感受的义务。每一本书的内容,刻画的人,描写的事,是世界的有字书,不管怎样,你都有选择阅读或忽视的权利。
读书,不要受有用无用的束缚,一本书不翻开、不读完,你不知道它会不会有用、有什么用。读本身是一种趣味,而用则是一种追求。做任何事都有境界之分,当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就不要妄想一定的作用。突然想起最近在读的《幸福的哲学》中,有谈到优秀应该是第一位的,成功是副产品。读书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想以此换取收益,必先定下身、静下心、苦下功做好阅读这件事。不要听一两期课程就妄图成为高级写手、坐着数钱,这和守株待兔没有过多区别。如果说成功有捷径,那必定是天分和勤奋。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开始读书,希望书友们能够少些阅读的功利,多些阅读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