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原来是有典故的2024-04-24

1945年7月初,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等6人赴延安访问,黄炎培向毛主席表达了”忧虑“: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甚至“求荣取辱”都有,总之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中国共产党执政,如何能跳出这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

毛主席当时回答说,”我们“找到了一条不重蹈覆辙的新路,那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理解黄炎培的意思是说一个团体、政权等在建立之初显得势头很旺,而倒下时也很快。看很多文献也大致是这个意思。最初以为这是黄炎培的原创,是对历中规律的慨叹。读《左传》才发现,这个是有典故的,并且是两句话,写的是正反两个方面,而不是紧连着的十个字。原话的意思与我理解的也还有差距。

典故是这样的:

《庄公十一年》记载,宋国遭遇洪灾,鲁庄公派使者去表达慰问,说了一些客气话,意思是说上天怎么不怜惜宋国,降下这样的灾害。宋国国君说:”这是我自己对上天不敬,才导致天降灾害。“鲁国使者臧文仲于是赞许地说:“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是用禹、汤把天灾归罪于已,于是就兴盛了,桀、纣把天灾归罪于别人,就很快灭亡了的事例来说宋跟禹、汤一样,也要兴盛了啊。

臧文仲用罪已、罪人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作比较,以此来赞许说宋国因国君是个谦逊的明君,因此宋国有兴盛的迹相。

拿现实与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历史周期律对比,让人觉得历史规律似乎终究没有跳出去。不过,还是希望”人定胜天“,能打破这一”规律“。(罗名旨 作者为媒体编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