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系列,是国内首档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的综艺节目,自2019年开播以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始终在9分以上。黄渤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关注,肉眼可见。
节目已经播到了第三季,从一、二季的《忘不了餐厅》,升级为《忘不了农场》,“场长”黄渤,“副场长”佟丽娅和辣目洋子,和五位可爱的老人一起经营农场,采摘新鲜的蔬果,喂养小动物,开餐厅接待客人……
从餐厅到农场,这一季的“忘不了”请来的老人,不全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节目更加关注整体社会老龄化。
农场的氛围是许多中国老人们最熟悉,也最享受的生活氛围。
老人们刚刚来到这里就万分惊喜。
除了有美好的自然环境,节目还对老人的住所进行了适老化改造,非常值得我们在装修时借鉴。
在这个恬静的农场里,我们对于理想养老生活的画面,逐渐被勾勒出来。
归园田居,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梦想。
大自然的田园风光,既是古代文人雅士热衷的主题,也是一些官员和将士晚年归隐的向往。不少老人也想要找到这样一个“忘不了农场”,在晚年过一过“上山下乡”的生活。
归田园居,能成为我们养老的最佳选择吗?
01
去乡下盖栋房子抱团养老,遥不可及的梦想
“抱团养老”的概念最初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丹麦,近几年传入中国,逐渐被年轻人评为最完美的养老模式。
不去住养老院,不麻烦子女,找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乡下找一块地,建一座小院,同吃同住,抬头是山川田野,低头是篱笆鲜花……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在台湾北部的大山里,就有这样一座“现代桃花源”,24户中产家庭,他们中有企业家、建筑师、医生、老师,集资1.5亿元人民币,买下8000平方米的荒地,在上面盖起了房子,开门就能见到农田和溪流。每一栋房子都对应着一个节气:白露、清明、芒种......
24户家庭都想要实现“古聚落”的理想,于是建筑师把将近一半的土地规划成种植作物的农园,过去用来灌溉的古圳渠道、老木桥都被保留下来,大家可以在这里居住,抱团养老,溪里有鱼可以垂钓,菜地里可以种吃的,这里可以体会古人的生活方式。
《梦想改造家》节目也帮助5位50+抱团养老的阿姨们改造了一座属于他们的房子,她们对于养老地的想象就是要山清水秀、空气好,在房子门口种满鲜花,于是选中了丽江的一栋老房子,从此开心地生活在一起。
但不少人认为,在乡村抱团养老的模式,只是看起来很美,缺乏城市生活的便利性与医疗条件就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更何况,这样同吃同住的抱团养老对于个体的需求非常高。日本NHK电视台的一部高分纪录片就揭示了抱团养老的先决条件——自立和共生。如果选择抱团养老,“经济实力匹配”“自主生活”“三观相同”……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02
养老院中的康养景观,也是诗和远方
现在不少养老院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庭院、屋顶等各种绿化空间,有不少也加入了农场的概念,让老年人能随时随地地接触自然,亲近自然。
日本太阳城公寓坐落于关西神户,北靠壮丽的六甲山,南面是广阔海景,环境优美惬意。公寓由几座低矮建筑和一幢大楼围合形成,中间是一个绿草如茵的静水庭园,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不但对老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为工作人员和护理人员带来了放松的工作环境。
公寓内有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花园庭院:入口庭院、南花园、中庭主花园和屋顶花园,设计师还仔细研究了当地植物的多样性,以便将鸟类引入到场地中,让小动物成为老人们的“团宠”。
重庆龙湖颐年公寓,则设计了功能多样的屋顶花园,包括广场、跑道、种植池、带遮阳棚的座椅等,为了让老年群体可以通过园艺疗养身心,设计团队仔细研究了种植池的尺寸,无论腿脚灵活的老人,还是需要借助轮椅代步老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场地,参与到户外公共生活之中。
03
居家社区养老,也能享受田园风光
基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与进入集中照护的养老机构相比,传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无疑更符合大部分人的期待。
更何况,现在养老院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公立养老院数量极少,许多老人甚至要排队数年才有资格住进去。而私立养老院的护理水平参差不齐,收费混乱,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高端养老院费用的。
我们更希望的是,社会配套服务能跟得上老龄化的步伐。
新加坡的一些案例,在社会配套服务方面便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思邦(SPARK)建筑工作室提出了一个将老年公寓和都市农场结合起来的方案,在建筑屋顶和外立面引入“鱼菜共生系统”种植农作物,这个“家庭农场”的方案已经被应用在新加坡的很多项目中。
在思邦的方案中,农场的作用不仅仅是将自然引入都市居住空间,更重要的是让老人能参与到农业劳动和农场管理中,让他们保持活力和身心健康。在家庭农场,老人们还可以从种植、采摘、分拣、包装等劳作中获得收入,以缓解新加坡日益严重的老年贫困问题。
Kampung Admiralty社区综合体(海军部村项目),是一个应对新加坡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老年人社区,只有55岁以上的人才允许申请入住。
社区综合体将大量公共设施集中在一栋建筑内,上层的社区公园,除了梯田绿化景观,还有开放的社区农场、社区活动中心,其间布置了长椅、健身器材等设施,老人们可以在这里锻炼、聊天、打理花草。
04
未来,我们还可以这样养老
一些更新型的养老方式也将在未来发挥作用。
奥地利萨尔茨堡的Parklife,是一个“混龄社区”的成功尝试,该社区的两个塔楼分别有32套老年公寓和56套青年廉租公寓,该社区还有一所幼儿园和一些商业空间。自理老人、护理老人、青年、儿童彼此的居住空间保持着一定的分隔,但又通过裙楼屋顶、共享广场连结在一起。
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周会到养老院内度过两个上午的时光,与老人一同开展游戏,而老年公寓中的有活力的老人每周也会到幼儿园两次,在老师的协助下与儿童玩耍,为儿童讲故事等。全龄混居的共享生活氛围 ,让老年人摆脱了孤独,实现了自我价值 。
“共享居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试行的养老方式。日本对于“分散型老年公寓”进行了成功探索,企业和社会机构联手,对街道小区内的空置房屋进行整合,并对每套房子进行了适合老人居住的改造。老人可以与年轻人居住在同一栋楼里,老人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社区的环境资源,还能享受社区生活。
此外,还有“时间银行”的概念,也就是“用时间换时间,用服务换服务”,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并按一定标准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当志愿者年纪增长时,可提取积累的服务时间,用来兑换自己所需要的养老服务。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第一家时间银行,中国目前也开始探索“时间银行”模式,上海、南京等地都有了类似的尝试。
结语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人口老龄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占比1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占比13.5%。而相关学者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
其实当我们老了,精彩的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但到底该如何接收这份岁月的馈赠,还取决于个人与整个社会是否为“适老”做好了准备。
变老这件事无法阻挡,但我们可以在变老的路上,过得美好。
为老人做的设计,是有温度的设计,也是触及我们每个人未来的设计,希望每一个小小的善意汇聚成洪流,冲破笼罩在我们头上的养老焦虑,让岁月的馈赠真正成为一份幸运的礼物。
希望在未来的中国,能有更多的养老形式出现,让我们的父母,在老去的那一天,能多一些美好的选择。
参考资料:
综艺《忘不了农场》
《当代年轻人,至少要提前30年为养老做准备》(《新周刊》)
《当你老了,除了去住养老院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建筑创作》,作者:郑远伟)
《24户中产集资1.5亿买下一片地,造房抱团养老》(公众号:一条)
《12个现代养老空间设计》(公众号:新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