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甘草的药性*
甘草分为生甘草、炙甘草:
生甘草:治伤寒用
炙甘草:治杂病用
生甘草:
具有现代西医说的类固醇的作用(缓和剂),用多了会有副作用,类固醇是在当一个人的身体有一个很严重的病,比如说自体免疫功能失调,严重的发炎,气喘发作的时候会用类固醇,为什么要用类固醇?因为类固醇既不能治你的病,也不可能让你的身体变好,它只是可以让你的病邪也缓和下来,病也缓和下来,让你争取一点休养的时间而已;一般的消炎的药都是要能够苦寒、能够退炎杀菌,都是很苦很寒的。比如说黄连、黄岑、黄柏,都是比较苦寒的药,一般消炎的有效的中药,还有龙胆草,吃下去人体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生甘草却不同,它只是比较温和,不会把人的元气打散
金银花(忍东冬滕):也是消炎很强的植物,它虽然凉而且消炎,对身体的元气造成的破坏很小
甘草很明显的作用就是:中药里面的解毒。
中国人对毒的定义:毒者,气之偏者也;香者,是气之正;香味是气很正,才会闻到香味,毒的话是气的偏;
甘草可以拖住毒性,慢慢将毒分解,有“缓”的药性
中不同的毒有不同的解法:
硫磺毒用鸭血来解
被老虎咬伤用生猪肉来解(老虎的口水有腐蚀性)
不小心吃错药了,可以先喝一点黑豆甘草汤,药性马上就消失(黑豆1两、甘草5钱,是依照现在的算数来核算哦)
炙甘草:
一种补脾胃的药,补气、补津液,药性比较甜、比较温和,比较补脾阴;
1)补阳的话,力气会变大,但不长肉
2)补阴的话,会长肉,因为阴是有形的东西,所以甘草在这种事情上是有用的。
*《医宗金鉴》、《医方集解》论桂枝汤*
《医宗金鉴》解释桂枝汤是有误的,”温道卫阳”,桂枝的药性大部分走在营分,不太会走到卫分
“桂枝君芍药,是发汗中寓敛汗之旨”,桂枝不是发汗的,芍药也不是敛汗的
”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这也是甘草没有这么强的药性,但是有了甘草,桂枝到生姜,芍药到大枣,那个药性一层一层的才能出来。
《医药集解》:”此是太阳药也”,”发汗为重,解肌为轻”等都对,但是”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以酸收之”,拿《黄帝内经》来框《伤寒论》,其实桂枝他没有什么辛凉之药,也没有什么用酸来收。所以会造成对《伤寒论》的误解,会把伤寒论的价值贬掉。
*医案讨论桂枝汤*
宋朝许叔微有一个”三纲鼎立”之说:
一是风气伤到卫气,用桂枝汤;
二是寒气穿到卫分底下,进入营分是麻黄汤;
三是风寒营卫两伤,大青龙汤;
真正的大青龙汤证,是治这个风气打到底,跟外寒包里热的三纲没有关系。
许叔微的第二个医案,有人得了桂枝汤证,吃了3剂都没有好,是因为把桂枝用肉桂来替代了,桂枝药性发散,用肉桂药性下沉,桂枝和肉桂不能替用。
清朝吴鞠通医案,桂枝用二两无效,用到八两才有效,桂枝味淡,现在用药量重也是可以的。
民国曹颖甫,姜左景,桂枝汤的剂量是很小的,因为换算的单位没有继承下来,换算少了,大概那个时候用药的量是真实用量的1/10。
有的人桂枝汤证不明显,汗出,只是手脚心有一点润而已,但开桂枝汤,一剂就好了,身上有点润的,也算是桂枝汤的有汗。
桂枝,加生姜加浮萍,桂枝汤证,但又喝了冷的,用生姜是治脾胃受的冷,加浮萍可以发汗,但没有麻黄那么厉害。
寒性拉肚子,脉浮者,可发汗。太阴底子推到太阳,也可以用桂枝汤。
夏天喝冰水,感冒,也是用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