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没的责任
梁启超曾这样说责任:尽了小责任,就获得小快乐;尽了大责任,就获得大快乐。 人人身上都肩负着一定的责任, 但是如果在群体之中,往往会把自己的责任淹没,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当中的群体去个性化, 是指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减弱了社会对其的约束力,为个体从事反常的行为创造了条件。
如果一个老人躺在马路边,而你置身于上下班热闹的人流之中,你没有停下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但如果大街上是你一个人,你很可能会过去看看,也可能会把他扶起,但是在拥挤的人流中,你却能够“坐视不救”。很多人都会这样,因为人人都会认为扶持老人不是自己的责任,那么多人,为什么非得是我呢? 这就是典型的群体去个性化现象。
我们的学生也往往如此。比如到该交作业的时间了,有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不交作业,自己的作业虽然没有写完,但是心里也很坦然,理由就是:“又不是我一个人没有交!”但是如果全班只有他一个人作业还没有写完,他心里肯定会焦急如焚,手忙脚乱地开始赶作业。 在我们的班级里,老师如果不安排值日生,教室里就没有人擦黑板;如果不仅安排了值日生,而且把值日生的名字每天写在黑板上,班级里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我们如果明白了群体去个性化的这种不好的现象,我们就会根据这种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比如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规定好具体的上交时间,而不是看交了多少人,班级里的每一样事情都安排好具体的负责人,落实到位,让所有学生都清楚有关的规章制度,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并处在他人的监督之下,使每个人都难以逃避自己的责任。
群体去个性化虽然会造成很多不好的现象,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仍然可以积极的利用它。下面事例中的老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去个性化。 在一节晚自习课上,教室里吵吵闹闹不能平静,原来同学们都在指责小璐,说他偷了同学的钢笔。在同学们愤怒的指责声中,小璐低下了头。这时,老师微笑着说:“孩子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先把灯关掉,我打赌,两分钟后,钢笔会自动出现在讲台上。你们信不信?”“真的?”同学们半信半疑。顿时,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们小声地数着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到了!开灯!”果然,一支漂亮的钢笔出现在讲桌上。老师用智慧的方法帮助小璐逃过一“劫”,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他幼小的心灵。在这个事例中,老师在课堂上用“去个性化”教改学生的问题行为,感化了学生,这就是一种宽容的艺术。
古代就有这样的故事: 战国时,楚王宴请群臣。灯忽然灭了,一醉酒的将军拉扯楚王妃子的裙裾,妃子扯下了将军的帽缨,要求楚王追查。楚王为保住将军的面子,下令所有的人一律在黑暗中扯掉自己的帽缨,然后才重新点灯,继续宴会。后来,这位被宽容了的将军以超常的勇武为楚国征战沙场。这个故事固然说明了楚王的宽容,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宽容的艺术,对群体“去个性化”天才般的应用。
可见,只要我们有一颗仁爱、宽容之心,用心思考,正确界定责任,就可以巧妙运用群体“去个性化”,助力孩子们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