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8.舟月联合】
Kuhlmann把腕关节的屈曲-伸展运动分成4个扇形区域(图4-69):
1.伸展幅度一直到20°的永久适应区域Ⅰ:在该区域内的基本运动微小而难以被识别,韧带呈松弛状,作用到关节面上的压力最小。最常见的活动都发生在这个区域,并且任何手术或者创伤后,必须使手腕恢复至在该区域内正常运动。
2.伸展幅度一直到40°的日常活动区域Ⅱ:在该区域内,韧带开始伸展并且关节内压力开始增加。在关节运动到40°的该区域最高点上时,腕关节和腕中关节的运动幅度几乎相同。
3.伸展幅度一直到80°的生理性约束渐强的区域Ⅲ:韧带的张力进一步增加,并且关节内的压力达到最大,以最终锁定的MacConaill位置。
4.伸展幅度超过80°的病理约束区域Ⅳ:这个区域的活动只有在韧带被撕裂或韧带被过度拉长时才会发生。这个在临床上常被忽视的运动可以导致髋关节的不稳定以及二次骨折和脱位。在下文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
这些关于关节约束和锁定的概念,对于理解腕关节在伸展过程种,月骨柱和手舟骨柱的非同步性锁定机制很关键。
实际上,由于桡骨-手舟骨(1)和手舟骨-大多角骨韧带(2)达到了最大拉伸度,手舟骨被夹在大多角骨和桡骨关节面之间,因此,手舟骨柱在伸展运动中被锁定(图4-71),并且它要先于月骨柱被锁定(图4-70),其原因是,前桡-月韧带(8)和月-头状骨韧带(4)被拉伸,头状骨颈部后方在腕关节近侧关节面后缘上发生了骨性撞击(黑色箭头标记)。因此在手舟骨伸展停止后,月骨柱的伸展仍在继续。
从屈曲位置开始(图4-72,月骨和手舟骨的外侧观视图),首先手舟骨和月骨在伸展过程中一起移动(图4-73),然后手舟骨运动停止(图4-74),月骨在骨间的手舟骨-月骨韧带作用下向前倾斜了30°,所以月骨(1)的总体运动幅度(S)比手舟骨(s)大30°。
手舟骨-月骨韧带(图4-75,手舟骨的内侧观视图),在图示中用粉红色表示,当其被过度拉伸后用透明色表示,该韧带将手舟骨和月骨的两个相邻表面连接起来。韧带的后方比前方厚而坚韧,其近侧面被一直延续到相邻骨块上的软骨所覆盖。此韧带相对易弯曲,可以沿着轴X扭转(图4-76)。与手舟骨相比,月骨可以发生如下运动:
※它可以向前倾斜,因月骨位于桡骨远端的后部(会增加背伸不稳),而到达近排腕骨背伸不稳的位置(DISI)。
※它可以向后倾斜,因月骨位于桡骨的前面(增加手掌或掌屈不稳),而到达掌屈不稳的位置(VISI)。
在正常情况下(图4-77),月骨和手舟骨并排,可以移动的角度大约为30°(图4-78)。我们可以通过手舟骨-月骨角的变化来认识这些相关运动,这个角度由手舟骨的轮廓线(蓝色点状线)和月骨两个角之间的连线(红色点状线)所构成。在腕关节极限屈曲和伸展位之间可测量这个角度。当手舟骨-月骨韧带被撕裂的时候(图4-79),月骨整体向前倾斜,到达近排腕骨背伸不稳的位置,同时手舟骨-月骨角缩小,在正常情况下是60°,此时可以减小至0°,就像在图示中2条平行线表示的那样。